“我上班去啦!”
幾乎每一天早上,王庭華都會給妻子留下這樣一句話,然后出門去干活。
王庭華是貴州省鳳岡縣進化鎮黃金村人,他的工作地點,不在寫字樓里,不在廠房里,而在充滿勃勃生機的田地里。
之所以說去“上班”,是因為王庭華如今的工作就像城里人一樣,基本上每天都有活干,而且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帶隊。
“以前是到處打零工,得自己找活干,非常不穩定,有時活多得忙不過來,有時又找不到活干。現在不用操心每天干什么了,只管干好就行了。”王庭華笑著說。
這種變化,從王庭華加入當地的產業工人隊伍開始。
這支隊伍由鳳岡縣群豐烤煙綜合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目前有固定工人208人。
組建產業工人隊伍,合作社最初的想法是給當地煙農提供勞務服務。
“進化鎮的煙農都是種植大戶,戶均種植規模都在百畝以上,靠煙農自己是種不過來的。合作社通過組建產業工人隊伍,既為煙農提供專業化服務,解決煙農的后顧之憂,又為當地的閑散勞動力找到了工作,提供了就業機會。”合作社理事長羅會峰說。
但煙葉種植有時間要求,一年到頭需要用人的時候也就七八個月,剩下的時間,這些工人就會無事可干。怎么才能讓這批人穩得住、天天有活干?
煙區產業綜合體的建設破解了這個難題。
鳳岡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自去年開始在進化鎮臨江村建設煙區產業綜合體,將烤煙定位為主導產業,著力優化綜合體內產業組合、提高基本煙田復種指數,探索創建了“煙稻魚菌蔬”兩年五收高效利用模式,形成“煙稻”“煙蔬”等基本煙田輪間套作模式。同時,引進下游產業,對有機稻、富硒羊肚菌進行精加工,實現產業延伸,推動多產業融合發展。
有了這些產業,產業工人的活頓時多了起來。
“通過輪作、套作等模式,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各類作物分時種植、分時采收,地里天天都有活干,高峰時需要800多人。”羅會峰說。
春天,產業工人大多在煙葉育苗大棚里打工,抽空還要到煙地里做活。4月忙完煙葉移栽,5月插秧的任務接踵而至。到了秋天,煙葉采摘每天讓大家忙得腳不沾地,收完煙又得接著收稻谷。冬天,原本是冬閑的時候,如今也閑不下來了,各村的種植大戶都會在煙田種蔬菜,同樣需要“王庭華們”幫忙管理與采收。
真可謂“春育苗來夏理田,秋冬采收忙賺錢”!
“平時一天的工資就是100元,遇到忙活累活的時候還會更高,一年下來差不多收入4萬多元。”王庭華說。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人是根本。留得住人的鄉村才能振興起來。
活多人多,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組織好利用好這支隊伍,合作社下了一番功夫。
他們把工人分成10個班組,每組設組長1名。組長負責管理工人,除正常勞務工資之外,每月有300元補貼,且合作社為其繳納社保。
產業工人由組長進行初步審核把關招工,每年進行業務培訓,培訓合格方能上崗。任務分派實行申請派工制度,由需求方提出需求,合作社與需求方簽訂協議,按照需求方要求派出班組及產業工人,并明確專人與需求方一起對產業工人工作開展情況進行驗收,驗收合格進行工資結算。
朱德毅是進化鎮的種植大戶,今年種了233畝烤煙、150畝水稻,有大量的用工需求。
“以前都得自己聯系工人,日常的勞動還好說,一到用工多的時候,搶都搶不到人。現在有了這支隊伍,用工基本就不用愁了,這也是我敢擴大規模的重要原因。”朱德毅說。
作為用工需求方,朱德毅對工人工資毫不拖欠,去年付了47萬余元的工資,今年預計將超過50萬元。
今年50歲的王庭華上有老下有小,他特別珍惜產業工人這份工作。
“以前也外出打工,存不下多少錢不說,還無法照顧家人。現在好了,就在家門口上班,工作家庭兩不誤,我很知足!”王庭華說。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