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公布“壯族三月三”放假安排,節假日的喜悅又在八桂大地上彌漫。三月三是多個廣西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在這一天,諸如唱山歌、跳竹排舞等文化習俗,共同構成它的獨特風景線。
據了解,文化習俗是一個社會或地區特定群體所共有的傳統習俗、儀式和傳承活動的總稱。它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演變和文化發展中形成的非物質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廣西各民族在久遠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無數獨特文化習俗。作為中國最早引進煙草的地區,煙草早已深深融入了包括漢族在內的廣西各民族的口常生活中,形成了許多饒有民族色彩和地域特點的煙俗的“煙文化”習俗。
河池——煙荷包隨身帶
勞動休息時,廣西少數民族人民都喜抽煙。在都安、大化、巴馬等地的瑤族,羅城的他佬族,環江的毛南族,南丹的苗族和白褲瑤,鳳山的蘭靛瑤等少數民族同胞,不論男女老少,每人都有裝煙的小荷包,掛在褲帶上,叫做荷包煙袋。
這種荷包煙袋約拳頭大小,橢圓形,一般用羊皮精制而成,光亮而又美觀,里面裝上自己認為最好的煙葉或煙絲。如果在路上碰上朋友或休息時,拿出來互相敬讓,以表友好和尊重。因此,這些少數民族的男子一般長到十幾歲就開始學抽煙,男子成年人抽煙約占80%左右。
欽州——朝煙里的小歇
在欽州地區,農村田間勞動休息時,農民蹲坐田頭地角或樹蔭或竹園吸煙歇力,有時數人一起邊吸煙邊聊天。香煙尚未盛行時,農民都吸“朝煙”。當吸一筒煙后要將煙灰敲掉,農民稱之為“敲朝煙”。后來,“敲朝煙”逐漸成為勞動間歇的代名同。香煙盛行后,勞動間歇時抽的香煙稱為“歇煙”。
桂北——交際煙有講究
交往應酬在卷煙普及前,吸煙離不開煙袋、煙桿。全州、永福一帶的人敬煙,一般是先裝好煙絲,再用手掌將煙嘴抹上幾圈,表示鄭重地為對方作好清潔工作,再雙手將它和火具遞給對方。在手卷“喇叭煙陽寸期,敬煙人總是先卷好煙,不沾口水,雙手遞上,由客人自己舔粘吸用。
到了現成卷煙時期,也還有講究:敬煙者從煙盒中拔高兩支遞上,其中一支略高,請對方取吸,意思是承認對方高于自己。而受敬者總是取稍低的那支,或把高的一支先壓低再取出,意思是自謙低主人一籌。如果來客不止一人,也總是這樣重復,最后主人仍然吸的是第一支,這樣的細節,象征了主客之間的互相尊重,使雙方交情融洽,友誼增進。
恭城——敬煙有禮
在恭城瑤族同胞中對敬煙特別講究,對尊敬的客人特別是親家,敬煙時不僅先將煙絲填入煙鍋,壓實點燃,還要先吸上一口,這表示煙已可吸,對客人安全負責的意思。另外在敬煙禮儀中,有很多細節的講究,充滿了華夏文明的色彩,如主人敬客人,表示重賓;年輕人(晚輩)敬老年人,表示敬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