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嵊泗縣城區東海路上,“旭升食品超市”綠色的店招在咸濕海風中靜立。來自吉林公主嶺市的張冬生與季雨晴夫婦,在這座海島小城扎根十年,將瀕臨倒閉的街角小店經營成暖心驛站。這對異鄉夫妻用北方人的韌勁,在方寸鋪面間耕耘出多業態融合的致富路。
渡海:黑土地兒女的跨海創業
2015年開春,當張冬生接過轉手店鋪鑰匙時,貨架蒙著薄灰,日均營業額不足四百元。面對完全陌生的海島環境,夫妻倆將婚房積蓄30萬元全數投入改造。語言是第一道難關,漁民們濃重的方言常讓溝通卡殼。為幫助張冬生跨越語言障礙、掌握海產知識,嵊泗縣煙草專賣局客戶經理賀勇,連續3個月每天下班主動上門教他“透骨新鮮”(極新鮮)等行話秘語。季雨晴則對照《舟山海鮮圖鑒》,反復調整鰻鲞晾曬方式。當首批自制的辣拌鰻魚絲被外來游客稱贊“東北味”時,收銀機的進賬聲,第一次讓他們聽到了努力開花結果的回響。
圖為客戶經理賀勇指導張冬生雙面屏的操作技巧。
扎根:方寸鋪面巧織三張網
為做好便民服務,張冬生便在店里配上了飲水機、應急藥箱、共享雨傘等“便民六件套”,給趕海漁民、游客提供休憩補給。烈日下,環衛工人在此灌滿水壺;驟雨時,游客借傘歸還可獲贈一枚貝殼書簽——季雨晴稱之為“海島信用”。為打造海味特色,季雨晴則將臨窗位置打造成“嵊泗風物窗”,玻璃罐盛滿蝦皮、紫菜、黃魚鲞,每罐系著手寫食用標簽。她創新推出“北味海珍”,用吉林辣椒粉調制的麻辣魚干,成為外地游客必買手信。貝藝生花,張冬生巧妙利用墻面空間,懸掛貝殼風鈴與海螺壁飾。季雨晴開發的“親子貝藝角”最受歡迎。五元一袋的彩貝搭配膠水,孩子們能在店門口長桌拼貼海洋畫。今年新增的熒光海螺夜燈,成為青年游客的熱門伴手禮。
圖為季雨晴箱游客介紹唐冠螺。
破浪:四季經營巧應變
海風裹挾著咸鮮氣息拂過島岸,當旅游季的喧囂隨人潮涌來(5月至10月),張冬生的小店門口便準時支起那方滾燙的鐵板。魷魚觸須在高溫下蜷曲起舞,焦香如一只只無形的手,牢牢牽住游人步履。他深知游客所求不僅于舌尖——精心設計的“海鮮+貝藝”組合裝,讓漁家風味與海島風情巧妙相融。柔韌的鰻魚絲旁,靜臥著天然貝殼磨制的小勺;鮮香蝦皮罐內,更藏著可親手縫綴的DIY貝包,將旅途記憶縫入日常。旺季時節,這飽含巧思的伴手禮承載著人們對海島滋味的眷戀。
圖為張冬生正在為游客烤制鰻魚片。
凜冽東北風宣告旅游淡季的漫長沉寂(11月至次年4月),柜臺后的季雨晴悄然完成身份蛻變。鏡頭前,她化身“海島尋味”主播,抖音、微信、小紅書化為她新的趕海灘涂。她鏡頭探入漁村深處,展示老漁民嫻熟修補漁網的粗糲雙手;她講述浪尖討海故事,將銀光閃閃的魚獲化為屏幕前令人垂涎的畫面;更不吝分享私房腌漬海味的秘方。季雨晴深知,此刻經營的是無形的期待——鏡頭里翻涌的浪花與漁火,正為下一個旺季埋下渴望的種子。
看著妻子忙著打包發往外地的海鮮干貨包裹,嵊泗魚干旁躺著新做的貝殼漁船裝飾?!霸诋愢l扎根,得像海螺把沙粒磨成珍珠。”張冬生擦拭著被海風蝕出紋路的柜臺說道。
當“旭升食品超市”招牌上新添“嵊泗海味”燈箱時,那暖黃的光暈,正照亮更多異鄉創業者的海島夢。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