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駐村第一書記不容易,背井離鄉開展工作,肩上還壓著脫貧攻堅的重擔。
也有人說,駐村第一書記不好干,農村情況太復雜,工作不好推進。
但困難面前總會有勇敢的人迎難而上。貴州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遵義卷煙廠的李友生2018年3月毅然加入了駐村第一書記的隊伍。在今年召開的貴州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晴隆縣安谷鄉四合村第一書記李友生榮獲“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晴隆縣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山高、坡陡、谷深,貧困發生率較高。
貧窮并不可怕,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萎靡。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李友生深知,抓黨建不僅是自己的第一工作任務,更是轉變村民陳舊觀念、提振村民致富信心的重要工作。于是,他一手抓陣地建設,一手抓學習教育。
李友生先后利用專項扶貧資金,建設黨員活動中心和黨員活動室,向村里的黨員宣傳扶貧政策。同時,他將村里的黨員作為扶貧政策宣講的“關鍵少數”,與黨員進行交心談心,由黨員向村民進行宣講,確保扶貧政策入腦入心。
“李友生很能吃苦,村里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村民也十分信任他,村里的各種難事也能較好地解決,他不是本村人,卻勝似本村人。”安谷鄉黨委書記范勇給予李友生高度評價。
初到村里時,村民們對李友生也沒抱太大希望,總覺得他是城里人,不了解農村,不懂農業生產。
沒過多久,村民們的看法就有了改變。李友生踏遍了村中的溝溝坎坎,逐一走訪困難群眾,詳細了解其生產生活情況和致貧原因。遇到哪家農活忙,他一起幫忙干;遇到哪家有困難,他掏錢資助;遇到哪家有生病的,他跑腿去買藥。
摸清了貧困戶們的情況并分門別類登記后,李友生因戶施策幫助貧困戶摘貧帽、斷貧根。勞動力富裕的家庭,他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勞動力缺乏的家庭,他建議發展畜牧業等增加收入。
四合村有一戶孤寡老人,年近七旬,戶主陳歷軍身有殘疾,老伴又長期患病,日子過得十分艱難。2019年,李友生通過爭取扶貧資金,為老人購買了一頭母牛,鼓勵老人養牛、喂豬,大力發展養殖業。
“我們最感謝李書記了,帶領我們發展養殖,實現了脫貧致富。去年生下的小牛仔再養一年,能賣兩萬多元。”陳歷軍夫婦對李友生滿是感激。
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也是駐村第一書記的重要使命。
李友生來到四合村做的第一件事就與產業扶貧有關。他在村里采集了19份土樣到農業廳進行檢測,并通過航拍對四合村的地勢地貌進行評估,掌握了發展產業的第一手資料。
近年來,在李友生的帶領下,四合村基礎設施得到完善,通過扶貧政策支持、創業培訓等吸引了當地村民自主發展產業,村民徐振忠就是其中之一。
徐振忠本是一名企業退休員工,為照顧年邁母親而回鄉創業,在村里辦起了養牛場,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由于經驗不足,剛開始牛場遇到了很多困難。”徐振忠說,“村里了解我的困難后,協調資金幫我渡過難關。”
村里還開展了食用菌培育產業,吸納了38戶貧困戶入股分紅,解決了十余名貧困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村里種植的1600余畝薏仁米、200余畝茶葉、400余畝烤煙等特色經濟作物,每年可以帶來種植收入和勞務用工收入200余萬元,帶動困難群眾就業1000多人次。
四合村村民早已把李友生當成了自家人,他在這里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村民見到李友生,總是拉著他促膝談心話家常,拿出臘肉、雞鴨款待他;李友生也總愛在集市上買好豬腳、排骨等送給村民,為他們改善生活。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下多少真情。
正如李友生所說:“這幾年,我踏遍了四合村的每一寸土地,結識了四合村的每一位困難群眾。這里雖是他鄉,卻勝似故鄉,我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一名四合村村民了。”
如今,四合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石頭房變成了小洋樓,越來越多的產業發展起來了,越來越多的學生考上了大學,鄉村美了、產業旺了,老百姓的日子紅火了,四合村大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