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濱州陽信縣的萬畝梨園,園內的梨子早已褪去幼果的青澀,飽滿的梨子如繁星般綴滿枝頭,空氣中浮動著清甜的果香。這本是豐收的喜悅時刻,卻有不少梨農因采摘人手不足、銷售渠道狹窄而犯愁。山東濱州陽信縣煙草專賣局(以下簡稱“陽信縣局”)志愿服務隊聞訊而動,穿梭在梨園間的紅馬甲,成了這個夏天最動人的風景,他們用雙手托起梨農的“致富夢”,讓豐收的果實真正變成“幸福的果實”。
田間地頭的“及時雨”
“今年您這梨園的‘七號媚梨’品相長得真好,收成肯定差不了!”陽信縣局志愿者趙夢琦蹲在梨樹下,看著枝頭沉甸甸的果子笑著說。梨農朱富友卻嘆了口氣,用袖子擦了擦額頭的汗:“收成是比往年好,但孩子們在外地打工,我和老伴兒年紀大了,這幾天又連著下雨,地里特別泥濘,采摘速度慢不說,熟透的梨掉在地上就爛了,真心疼啊!”
為精準對接梨農需求,陽信縣局組織志愿者深入田間地頭,通過“拉家常”“算收成賬”等方式,摸清梨農的急難愁盼。在走訪中,志愿者們發現因勞動力不足而面臨采摘難題的梨農不在少數——有的梨農子女常年在外,老人無力應對大面積采摘;有的梨農種植規模擴大,臨時雇工難、成本高;還有的因近期降雨導致土地濕滑,采摘效率大打折扣。
“群眾的需求在哪里,我們的行動就在哪里。”志愿服務隊隊長趙俊杰在得知情況后,立即組織召開研討專題會,將32名志愿者分成4個小組,每組由有農業經驗的黨員帶隊,明確“采摘、分揀、運輸”三段式幫扶流程。“我們不僅要幫著摘,還要摘得好、摘得快,不能讓一顆好梨因為我們的疏忽受損。”趙俊杰在出發前的動員會上反復強調。
快速到達梨園后,志愿者們迅速進入狀態。有多年務農經驗的志愿者劉立民當起了“技術指導”,他示范著采摘技巧:“大家捏梨的時候要輕,拇指和食指托住梨底,往上輕輕一抬,果柄自然就斷了,這樣既不傷果,也不影響來年結果。”志愿者們學得認真,很快就掌握了要領。有的爬上梯子摘高處的果子,有的蹲在地上撿低處的果實,有的則負責將摘下的梨子小心翼翼地放進果籃——紅馬甲在翠綠的梨葉間穿梭,與金黃的果實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生動的“豐收助農圖”。
產銷對接的“連心橋”
“摘下來只是第一步,賣出去、賣上好價錢,才能讓梨農真正笑起來。”趙俊杰的話,道出了志愿服務隊的幫扶初心。在解決采摘難題的同時,志愿者們還發現,有不少梨農還面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陽信梨品質優良,但缺乏品牌宣傳,銷售渠道主要依賴本地收購商,價格被壓得較低,有時還會出現“滯銷”情況。
許多梨農種植的“七號媚梨”口感清甜、汁水豐富,卻因不懂網絡營銷,每年只能等著收購商上門,“人家說多少就是多少,有時候壓價太低,除去成本,賺的錢剛夠糊口。”陽信縣局志愿者徐秀偉在走訪中得知這一情況后,提出幫助梨農開拓線上銷售渠道:“現在很多人喜歡在網上買農產品,我們幫梨農們開個網店,再搞場直播,讓全國的人都知道咱們陽信的好梨!”
在與多名梨農討論后,志愿者們開始分工協作:有的幫梨農拍攝梨園環境、梨子特寫的照片和視頻,制作宣傳素材;有的聯系當地電商平臺,協助注冊店鋪、完善商品信息;有的則化身“主播”,在直播間里熱情吆喝。“家人們看過來!這是陽信特產的‘七號媚梨’,咬一口汁水能流一手,甜到心坎里去!”志愿者王俊凱舉著梨子對著鏡頭介紹,身后的梨園里,梨農們正忙著分揀果實,真實的場景讓網友們倍感親切。
為了讓直播更有吸引力,志愿者們還加入了“互動環節”——邀請有經驗的梨農講述種梨的故事,展示有機肥種植、人工除草等綠色種植過程;現場切開梨子,讓網友直觀看到細膩的果肉和豐富的汁水;設置“點贊抽獎”“有獎競猜”等福利,帶動下單熱情。“沒想到我這老婆子還能上鏡,看著訂單一個個冒出來,心里比吃了蜜還甜!”梨農朱大娘看著手機上不斷跳動的訂單數,笑得合不攏嘴。
除了直播帶貨,志愿者們還積極對接“農網終端”資源,將陽信梨引入轄區零售店鋪的“助農專柜”,并推出“拼團配送”服務,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提高了配送效率。“以前賣梨靠‘等客來’,現在靠‘網連客’,不僅賣得快,價格還比收購商給的高!”梨農們算起增收賬,臉上的笑容藏不住。
陽信縣局志愿者的身影還在梨園里穿梭,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澆灌希望,用真心架起橋梁。在他們的助力下,一顆顆誘人的梨子“走”出了鄉村,“走”進了千家萬戶,更“走”向了梨農們的幸福生活。這抹亮眼的“志愿紅”,正與金黃的果實、翠綠的枝葉一起,繪就出一幅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