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的海關關員在巡查時發現一輛香港單牌客車行李異常。
檢查結果顯示,車內第二排座位和車尾箱的行李箱中藏有59盒高檔雪茄,備胎格內還有6盒,共計1080支,價值超10萬元。
視頻來源:海關發布
司機承認在十五天內多次進境,此次是替他人攜帶并收取"帶工費"。
這起案件并非個例,而是國內雪茄走私日益猖獗的真實縮影。
一、當雪茄變成“行走的人民幣”
想象一下:國外賣100元的雪茄,在國內正規渠道要賣220元,而走私貨只需120元——這中間的差價,足夠讓某些人鋌而走險。
我國對雪茄征收的綜合稅率高達120.7%,一支70美元的高希霸羅布圖雪茄,按正規流程進口后,價格能漲到人民幣千元以上。這種“稅差暴利”讓雪茄成了走私分子眼中的“硬通貨”,2024年上半年,僅北京、上海等地就查獲數十萬支走私雪茄,案值破億。
圖片來源:海關發布
更棘手的是供需矛盾。當國產雪茄還在追趕工藝時,國內消費者早已盯上了古巴高希霸、多米尼加大衛杜夫這些“頂流”。
但正規渠道的“國行”雪茄就像限量款球鞋——三四線城市的雪茄客跑遍整條街,可能連盒羅密歐與朱麗葉都買不到。這種“想買買不到”的饑渴,恰恰成了走私分子的商機。
二、花樣百出的走私手段
1.水客的“人體藏貨術”
在港珠澳大橋口岸,曾有位旅客走路姿勢像機器人,解開外套才發現:腰間綁著3袋共25支雪茄,口袋里還塞著10袋50支。這些被稱為“水客”的專業帶貨黨,就像螞蟻搬家,每次帶幾十支,十五天內往返多次——按規定,15天內進境超一次的人,免稅額度只剩可憐的2支。
今年2月查獲的那位“綁帶哥”,光是腿上纏的雪茄就夠普通人抽半年。
2.快遞包裹的“七十二變”
當你收到標注“西班牙火腿”的國際快遞時,里面可能躺著價值上萬的雪茄。走私分子發明了“申報三連招”:把雪茄寫成“食品”避高稅率,70美元一支的雪茄只報3美元,還把整箱貨拆成十幾個包裹,用親戚朋友的身份信息“化整為零”。
福建曾破獲一起案件,走私團伙讓境外網站把雪茄分成20個郵包,寄往8個不同城市,堪稱快遞版“狡兔三窟”。
3.朋友圈里的“隱秘交易”
“新到古巴限量款,懂的私”——這類朋友圈文案可能藏著違法生意。有些走私者當起“微商”,在雪茄愛好者群里暗度陳倉。
廣東曾有買家明知是走私貨,還一口氣囤了上百盒,最終因“間接走私”被判刑。這些隱秘的交易鏈,從境外采購到境內分銷,形成了完整的地下產業鏈。
三、雪茄走私有哪些危害?
1.你交的稅可能被“偷走”
每走私100萬元雪茄,國家就流失超120萬元稅款——這些錢本可以建2所希望小學,或為社區裝50盞路燈。想象一下:你每月交的個稅里,可能就有一部分被走私分子“黑”走了。
2.花大價錢買到“變質貨”
走私雪茄的運輸堪比“荒野求生”:沒有恒溫恒濕的環境,可能在集裝箱里被暴曬一個月,或在行李箱里被汗水浸透。曾有消費者花3000元買了盒走私高希霸,拆開發現雪茄發霉長蟲——正規渠道的雪茄有專業倉儲保障,而走私貨的品質全靠“賭運氣”。
3.不知不覺成了“幫兇”
有人覺得"我只是買盒雪茄",但法律明確規定:明知是走私貨還購買,可能構成“間接走私”。廣東那位囤貨的買家,不僅血本無歸,還留下了犯罪記錄。更可怕的是,走私團伙可能用賺來的錢從事洗錢、暴力犯罪,每盒走私雪茄背后,都可能藏著看不見的社會隱患。
四、海關的“火眼金睛”與我們的“火眼金睛”
現在的海關查驗就像科幻片:智能審圖系統能看穿行李箱夾層,緝私犬經過專業訓練,聞一聞就能分辨出雪茄的特殊香氣。北京海關還搞起了“綠劍行動”,聯合郵政、交通部門在物流環節布下天羅地網。
但打擊走私光靠海關不夠——當你在朋友圈看到“超低價進口雪茄”時,不妨多問一句:“有正規報關單嗎?”
下次去免稅店看到標價不菲的雪茄時,或許能多一份理解:那不僅是商品的價格,更是國家稅收的防線。
拒絕走私雪茄,其實是在守護城市的路燈、學校的桌椅,還有我們自己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畢竟,能放心品味的雪茄,才是真正的享受~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