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嶺大地的煙草市場監管陣地上,一場革新正在昆明市宜良縣縱深推開。當涉煙違法犯罪披上“隱身衣”、玩起“游擊戰”,宜良縣以“煙草+公安+市場監管”“三劍合璧”之姿,揮出跨部門聯勤聯動的“組合拳”,讓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無所遁形。
破題:當“隱秘角落”遇上“聯勤利劍”
“制假窩點藏進深山廠房,運輸車輛玩起‘障眼法’,違法分子反偵查手段堪比‘諜戰片’。”談及治理困境,宜良縣煙草專賣局負責人感慨地說。面對涉煙犯罪“隱身化、鏈條化、智能化”的新挑戰,基層執法曾陷入“信息孤島難破、部門協同不暢、打擊深度不足”的三重困境。
如何破局?宜良縣給出的答案是——“握指成拳”。2024年3月,在昆明市局的統籌下,宜良縣整合公安16名辦案骨干、市場監管8名執法尖兵、煙草13名稽查能手,組建宜良縣打擊涉煙違法犯罪聯勤聯動工作中心,以“合署辦公”模式實現“信息聯通、人員聯勤、案件聯辦、機制聯動”,讓公安的“數據網”、市管的“市場眼”、煙草的“專業力”深度融合,形成“情報共研、案件共辦、難題共解”的治理共同體。
亮劍:四大“硬核招式”斬斷犯罪鏈條
第一招:情報“顯微鏡”精準鎖定病灶
在宜良縣打擊涉煙違法犯罪聯勤聯動工作中心的情報研判室,三塊電子大屏實時跳動著涉煙數據:物流軌跡、交易記錄、人員關聯……這里建立起覆蓋“生產—運輸—倉儲—銷售”全鏈條的情報資源庫,通過公安大數據碰撞、煙草市場分析、市管線索匯總,讓違法分子的“暗線”顯形為“明碼”。
“就像給犯罪行為做‘CT掃描’。”中心情報組組長介紹,在“5·20”特大網絡案中,正是通過分析數千條物流數據,精準鎖定了深藏山區的制假窩點,為跨省收網奠定基礎。
第二招:科技“天眼”織密防控網絡
無人機盤旋在田間地頭,智能攝像頭緊盯物流樞紐,人臉識別系統掃描重點區域……宜良縣把“智慧因子”注入監管血脈。在一次巡查中,無人機通過熱成像技術,發現某廢棄廠房夜間溫度異常,循線追蹤竟查獲一個日均生產假煙20萬支的窩點。
“過去靠‘鐵腳板’摸排,現在靠‘云大腦’預警。”中心執法人員展示著新裝備:大數據分析模型可自動識別異常訂單,預警系統對涉煙車輛實現“軌跡追蹤—風險預警—精準攔截”,讓犯罪行為從“事后打擊”轉向“事前預防”。
第三招:協同“組合拳”搗碎犯罪網絡
“各小組注意,目標車輛已進入伏擊圈!”在一次跨地州抓捕行動中,工作中心指揮室通過視頻調度系統,指揮三部門執法力量同步收網。這種“跨部門、跨區域、跨環節”的協同作戰,讓涉煙犯罪的“鏈條”變成“斷頭路”。
2024年以來,工作中心先后偵破“1·04”制絲案、“9·04”江川制假窩點等10余起典型案件,其中“5·20”案被列為國家局、公安部督辦案件,實現了“破一案、端一窩、斷一線”的震懾效應。
第四招:普法“同心圓”凝聚共治力量
在宜良縣農貿市場的普法攤位前,執法人員正用案例講解法律風險。中心創新“打擊+普法”雙線模式,通過流動課堂、以案釋法、社區宣傳等方式,讓“制假違法、售假可恥”的觀念深入人心。
數據顯示,普法活動開展以來,群眾舉報線索同比增長40%,卷煙零售戶規范經營率從78%提升至95%,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監督”的共治格局。
答卷:從“治理難點”到“示范亮點”
如今的宜良煙草市場,正經歷著看得見的蛻變:2025年上半年,涉煙案件數量同比下降32%,大案要案偵破率提升58%,查獲假煙數量同比激增210%;在“4·24”真煙案件中,一次性查獲1.6萬條、890個品牌涉案卷煙,創下縣域打擊記錄……這些數字背后,是聯勤聯動機制釋放的治理效能。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治理模式層面:專業執法力量的深度融合,讓案件辦理周期縮短40%,執法規范性評分提升至98分;常態化的市場清理,讓“假私非”卷煙市場占有率從5.2%降至1.1%,宜良成為全省首批“卷煙規范經營示范縣”。
國家利益至上、消費者利益至上,這是煙草人不變的使命追求。宜良的探索證明,只要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機制方法,就能在基層治理中走出一條“精準化、智能化、協同化”的新路子。從“各自為戰”到“握指成拳”,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智治”,宜良縣用“聯勤聯動”這把“金鑰匙”,打開了涉煙治理的“新鎖”。隨著全國煙草市場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這樣的“宜良經驗”正化作更多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守護著國家利益和消費者權益的“藍天”。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