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記得我是8歲那年第一次抽煙,在那不經事的年代,抽煙純屬出于一種模仿成年人行為的好奇心。
已記不清當時是如何得來的一枚5分錢硬幣,那個年代無論是金錢還是物質都還比較匱乏,對于家境貧寒的我,擁有5分錢硬幣算是很大的財富了。本可以買一只燒餅好好享受,但我并沒有珍惜來之不易的“財富”,卻用5分錢買了10支香煙抽,現在想起來當時實在太傻了。現在還清楚記得當時買的是“經濟”牌香煙,是廣西柳州卷煙廠生產的,那時整包售價8分錢(8分錢不是供銷社標準的零售價,是村里小商販的售價,供銷社標準的零售價不知多少),拆散賣是1分錢2支。在那個年代,許多成年人都沒能力一次購買一包煙,一個8歲小孩能一次買半包,出手算是相當“豪爽”了。
也許就這樣與煙結緣了。其實當時家里就只有大哥一人抽煙,父母及其他兄弟姐妹都不抽煙。父親不抽煙,對子女管教也比較嚴,是絕對不允許小孩抽煙的,大哥也是出來工作以后才開始抽煙的。奇怪的是父親和大哥在抽煙問題上所持的觀念有較大的差異,父親是堅決禁止不讓小孩抽煙,大哥的觀念卻好像有意從小培養,所以從我小學還未畢業起就時不時給煙我抽了,特別是春節期間,不知是心情好還是什么原因,給的比較頻繁,這樣陸續“培養”我抽煙一直持續到我大學畢業,但直到現在我還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煙民,煙癮不大。
父親雖不抽煙,但他比較好客,每年春節前都要吩咐我翻過家對面那座山的礦區商店買幾包好煙用來春節期間接待客人,常買的是上海卷煙廠出品的“牡丹”牌香煙,當時是0.6元/包,那個年代算是蠻好的煙了,當時一般的人平時抽的是一兩毛錢一包的煙。父親自己不抽,接待客人卻從不吝嗇,每年春節家里來的客人都比其別人家要多。
大哥平時抽的主要是“紅燈”牌香煙,一到春節反而就沒有固定的牌子,什么“柳江橋”、“大前門”、“鐘山”、“漓江”、“文姬”、“鮮花”、“黃金葉”、“紅梅”等是比較常見的品種,其他品牌的煙已記不太清楚了,好也有過“鳳凰”和“大重九”等,五花八門。我到現在還清楚記得“黃金葉”的“葉”字是繁體的,像蝴蝶的“蝶”,當時不認得那字,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那煙叫“黃金蝶”。每到春節時,家里都會把香煙和瓜子、糖果、餅干等食品一起放在茶盤上用以接待客人,父親不在場時,有時我會偷偷拿幾支煙裝進口袋然后躲去外面抽,有時也是為了玩鞭炮時點引線,除了苦辣味外并抽不出其它什么感覺。
在偷偷學抽煙的過程也曾發生過一些荒唐的鬧劇。還是在小學高年級的階段吧,一個偶然的機會,同齡的伙伴送了我一桿自制的煙斗,是他用野生花椒樹的樹枝做的,當時覺得手工還比較精細。起初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玩具,并沒有真正想用它來抽煙,不料放在家里有一次被二哥發現,他看看后隨意說了一句“這個東西用來撿煙頭抽還蠻適用的”。二哥的年紀比我大不了多少,當時也就是十三四歲。就因為聽了二哥的這句話,第二天放學后我竟真的在路上檢了些煙頭,回家取出那煙斗,邀了同村的一伙伴鉆進鄰居的草房草堆里,把撿來的煙頭塞進煙斗內點燃了躲著抽,你吸一口我吸一口,現在想起當時的情形還覺得好笑。不過,煙斗的透氣效果還真的不錯,吸起來不會熄火,看來煙斗制作質量還是過關的。撿煙頭抽的事件竟持續幾天,幸好一直沒有被人發現,否則就會在村里鬧笑話。現在想來,當時沒有把鄰居的草房引燃釀成火災已算是很幸運了,那個年紀哪有防火意識?還有一次,獨自到自家菜園想找一些瓜果之類的東西吃,卻發現干了的苦荬菜葉似乎有點像煙葉,心想如果像卷煙絲一樣卷來抽味道不知如何。出于好奇就弄了點回家用作業本紙卷著抽,結果發現除了有一般燃燒物燒焦的味道外,并無一丁點煙草味,又是一出荒唐的鬧劇。另外,也曾聽伙伴說薄荷葉曬干了可以當煙葉抽,叫什么薄荷煙,但至今都不認識薄荷,否則也會把薄荷葉當著煙葉抽,幸虧自己孤陋寡聞找不到薄荷葉而避免多一出荒唐的鬧劇產生。后來接觸了真正的薄荷煙,才知道當時伙伴們所說的“薄荷煙”只是道聽途說,想當然以為“薄荷煙”就是用薄荷葉卷制而成,相信他們當時也不知道什么是薄荷。
醉煙是一種傳說,在我身上卻好像發生過一次。大約是10歲左右的時候,一次與幾個年齡稍大的伙伴到同村的一老者家玩,老人家抽的是曬煙,用自制煙斗,以前農村老人一般都有,現在用煙斗的反而不常見了。老人家抽的是自種煙葉自己用菜刀切成煙絲的,煙包里還備有卷煙紙,卷煙紙特用來接待他人抽煙的。老人家抽煙時,問我們抽不抽。看著伙伴個個都卷著抽,我也試著學他們卷了一支。因為第一次用手工卷制,不會卷,也不知道要用多少煙絲,最后由于用煙絲太多而卷成一個大喇叭筒,初學者都會這樣。點燃后吸一口,特嗆!但又不敢丟掉,怕老人家說浪費。那煙味的勁頭實在太大了,估計大部分都是用上部煙葉切成的(參加工作后才知道上部煙葉勁頭大),吸不了幾口,就感覺頭越來越暈,像暈車的癥狀。好不容易才把那只支煙抽完,結果吸完后像得了重感冒一樣昏昏欲睡,不知不覺就在那睡著了。醒來時發現伙伴們都走了,恰巧碰見老人家挑著兩只畚箕剛從外面勞動回來,他對我說:“你才醒啊?你至少睡了三個小時了”。那個時候一般的農村家庭連只時鐘都沒有,時間都是估算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醒來時我的頭還是暈的,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醉煙吧。
初中學習階段抽煙較少,平時幾乎不抽,只在春節期間偶爾抽一兩支。因父親對子女管教較嚴,是絕不允許子女在未成年時抽煙,所以在上高中以前,是不敢在父親面前抽煙的。在高中后期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自己已是成年人了,偶爾會在父親面前抽煙。原以為他會嚴厲批評,卻出乎我預料只用溫和的語氣對我說:“在求學階段你最好不要抽煙,香煙的有害物質可能會影響智力的發展,要抽也要等出來工作以后,自己可以掙買煙時才抽”。一段樸實的語言勝過嚴厲的批評,父親寬容的態度反而讓我從此對抽煙興趣降低了,這可能這就是理解與關愛的效果。
上大學后,學校已經不管抽煙的事了,你喜歡抽就抽。久而久之,班上一些原來不抽煙的男同學也開始學抽煙了,幾個平時常在一起玩的老鄉都在抽。那時有一種感覺,大家都抽煙,自己不抽就是趕不上時髦,是另類,大概很多人都是基于這種心里而抽上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隨波逐流”吧。廣西南寧卷煙廠出品的“劉三姐”是當時在南寧上大學的學生煙民比較喜歡的品牌,零售價1.7元/包,拆散賣0.1元/支,只有桂林和柳州一帶來的學生喜歡抽柳州卷煙廠生產的“甲天下”,當時有1.6元/包的那個品種比較受喜歡;家境好一點的同學喜歡買“三塔”,記得是大理卷煙廠出品的,3元/包;還有一部分學生喜歡買“翡翠”煙,好像是3.5元/包;至于少數能抽上“紅塔山”的,不是家里先富起來那部分人就是買假煙裝款爺的,那個年代假煙還是比較容易買到,許多煙攤都會搞“假羊頭賣豬肉”的招術,假煙以假充真賣,以獵取非法的高額利潤。我大學期間都在斷斷續續抽煙,所抽的煙與其他抽煙的學生比起來,不算多也不算少,應該是中等水平。
也許注定今生與煙有緣,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了煙廠工作,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煙民”。在機臺工作的日子里,每天都會抽好多煙,那時每月還可以買幾條很便宜的職工煙,結果很快喉嚨就受不了,落下難以根治的咽喉炎疾病。此后,咽喉炎疾病嚴重時會被迫隔一段時間不抽,恢復差不多時又會復吸,時戒時抽,戒煙只是在口頭說說而已,連自己都信不過自己了,細想起來好像也沒那么大的煙癮,這就是人經常容易犯的“好了傷疤忘了痛”的毛病,也許咽喉炎并非吸煙引起的。
在多年的吸煙經歷中,我抽過的煙也達到一定的量,但至今未成真正學會品吸,除低檔煙吸起來感覺有點苦辣味、薄荷煙抽起來感覺喉嚨清涼清涼的、雪茄煙和混合型煙抽起來感覺勁頭太大外,對于其它上到一定價位的烤煙型香煙抽起來就感覺不到它有明顯的差別,相信大多數煙民也有同感,只不過很多人都在自欺欺人,表面上裝出很會品吸的樣子,實際上并不真會評吸,許多人只是習慣于少數幾個常吸品種口味,而并非能細分辨出某種煙到底好在哪,這也我從一些老煙民口中探得的“奧秘”。不管是哪種煙,只要抽多幾次,慢慢就會適應那種口味,就算是比較低檔的卷煙,也可以有一個適應過程的,這也是個人抽煙得出的較深的體會。
香煙是一種消費品,有人說“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個微笑,它就會義無反顧地來到你身邊”;它泰然處世,就算化成煙霧也不忍離散;它無怨無悔,即使化成灰也沒有一絲遺憾。抽煙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情趣,是生活中的一種插曲。我想,既然今生與煙有緣,那就心甘情愿與之相伴。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