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趣話
所謂鼻煙壺,只流行于清代,本是用來存放鼻煙的容器。其體型小巧玲瓏,大者不過6-8厘米高,小的只不過3-4厘米高。有關鼻煙壺的起源研究至今沒有清晰,文獻記載以清代王士禎的《香祖筆記》最早最可信,此書寫成于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1703—1704),作者曾任康熙朝刑部尚書,書中對康熙宮廷鼻煙壺記載詳細:“近京師又有制為鼻煙壺,云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亦具紅、紫、黃、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以象齒為匙,就鼻嗅之,還納于瓶,皆內府制造。民間亦或仿而為之,終不及。”上有帝王好之,臣下必甚矣。清乾隆年間成為鼻煙壺制作的繁榮時期,道光年間又創制出更具藝術特色的內畫鼻煙壺。清末,由于紙煙的傳入,煙壺慢慢淡出歷史舞臺。以下選摘了一段關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那志良先生,曾經記述小時候祖父在茶鋪子使用鼻煙以及與同好玩賞鼻煙壺的情景,至今想來別有一番味道,現在雖已見不到聞吸鼻煙的習尚,然而這一風氣在清末民初之時,還是風行一時的時髦事。
?
“過了一會兒,我看他伸著手在衣服里掏,掏出來一個鼻煙壺,放在桌上。又往里掏,掏出的是一個煙碟,也放在桌上。
他坐了一會兒,把鼻煙壺拿出來,找開蓋子,又伸進去,由壺里掏出一些鼻煙,放在煙碟上,他看了看,似乎是覺得不夠,又把蓋子上的勺再伸進去,又掏出一些。也放進煙碟里,然后把壺蓋蓋好。
?
他用右手的食指,在煙壺上一按,食指蘸上了鼻煙,然后把拇指合到食指上,稍一摩擦,拇指上也有了鼻煙。他先用拇指堵在右鼻孔上,用力一吸,這拇指上的鼻煙,大部分已入了鼻子。他又把食指堵在左鼻孔上,也是用力一吸,這食指上的鼻煙,也進入了鼻孔。如此反復兩三次,手指上已沒有鼻咽了。
他很安靜地坐在那里,仿佛是極為舒服的樣子。
他坐了不久,起身到各桌上,周旋了一次,回來不久,大家都來,都把自己的鼻煙壺放在桌前,大家批評了一陣子,就各自走去了。”
?
“內畫”鼻煙壺與四大名家
關于內畫鼻煙壺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清乾隆末年,有位嗜好鼻煙壺的地方小官吏進京辦事,因為沒有賄賂朝廷官吏,致使公事一再拖延,最后被迫寄宿在寺廟里。因他嗜好鼻煙成癖,鼻煙用完后無錢購買,只得用煙匙去掏黏在壺內壁上的鼻煙,結果在內壁上劃了許多道痕跡。他的這一舉動被廟里的一位和尚看在眼里,受到啟發。通過一番實驗,便用一根竹簽烤彎削出尖頭,彎勾的竹簽蘸上墨伸入透明的料器壺內壁上作畫,從此便有了奇特的內畫鼻煙壺。鬼斧神工的內畫鼻煙壺最早出現在清道光年間,不知什么原因直到晚清時才大放異彩,為日漸衰落的清代晚期工藝,增添了一抹余暉。起初匠人是在透明的料鼻煙壺內作畫。鼻煙壺的內壁光滑,不易著墨和彩繪,所以,內畫鼻煙壺始做之初,只能畫一些線條簡單的圖案紋飾。后來,內畫藝人用鐵砂、金剛砂將壺內壁磨成砂狀,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著墨色,效果如同宣紙一樣。內畫技法從此得到發展,使中國的繪畫技法在方寸之內,隨心所欲,以小見大。其中清代內畫鼻煙壺最具代表人物有周樂元、馬少宣、丁二仲、葉仲三等,世稱內畫四大家。
?
玻璃料胎鼻煙壺
料器制品的鼻煙壺曾早于瓷、玉、石等其他材料的鼻煙壺。清趙之謙《勇蘆閑諾》載:“制壺之始,僅有玻璃,余皆后起也。”料器,質密、不漏氣、質堅、不受潮,乃制作鼻煙壺的上等材料。料質鼻煙壺的名貴與否關鍵在做工。做工精妙上乘當數宮廷御制,如畫琺瑯鼻煙壺精品大都收藏在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臺北故宮收藏的“雍正年制”款竹節式鼻煙壺是最早的玻璃料胎畫琺瑯鼻煙壺實物。北京故宮收藏的玻璃料胎畫琺瑯鼻煙壺均是乾隆朝的作品,幾乎件件都是珍品。其次就屬西洋所制作的五色玻璃鼻煙壺。正是由于玻璃料胎畫琺瑯所產生的獨特魅力,故在晚清民間有“古月軒”之神秘傳說,傳說此種鼻煙壺落款“古月軒”乃堆料所成,其色彩與一般不同,康熙、雍正時少見,乾隆朝居多,嘉慶以后則絕跡。當然,此種說法筆者并不認同,純屬子虛烏有。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