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某個早晨,剛滿20歲的謝慧芬從現在琴橋西附近的家里出發,步行到正大巷,不遠處的正大花園小區,便是寧波火柴廠的生產廠房舊址。從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寧波火柴廠共生產1048501件火柴,為國家創匯436萬美元,1988年被輕工部授予出口創匯先進單位,產品獲優秀出口銅質獎。
去年身邊有一群小伙伴成立了一支寧波古典自行車隊,隊長張弛為他們的首次騎行活動設計了一幅海報,畫面上的外國小男生和紅黃相間的色彩看上去極其眼熟,“童車牌火柴啊,你不知道當年馳名中外的寧波火柴廠嗎?”對于我的困惑,張弛露出極其驚訝的表情。
當時只顧著騎行活動來不及深究。今年清明時節,小小的火柴盒一次又一次出現在視野中,畫面上的小男孩是誰?寧波火柴廠現在何處?難道火柴廠只生產這一種火柴嗎?帶著諸多疑問,記者發了一條微博,尋找與寧波火柴廠有關的人和事。沒過多久,一個小伙伴小呂在網上跳了出來:“我就在火柴廠上班啊!”
記憶深處的寧波火柴廠
江北區正大巷32號,一棟四層高的小樓,寧波火柴廠的舊址,現為寧波國際招標有限公司的辦公樓。幾經輾轉,謝慧芬依然在這里上班,只是換了東家。小呂恰好是謝慧芬的現任同事。
1980年的某個早晨,剛滿20歲的謝慧芬從現在琴橋西附近的家里出發,步行到正大巷,不遠處的正大花園小區,便是寧波火柴廠的生產廠房舊址。
幾乎所有的新員工都要經歷艱苦的車間鍛煉,謝慧芬也做過兩年的車間工,她至今對火柴制作的流程如數家珍。“從東北調來的大樹先泡水,再去皮,然后鋸成木段,經過刨片、切條等工序,送去烘干、篩選。”
在長達百年的歷史中,這家始建于1907年的火柴廠五易其名,從最初的“寧波正大火柴廠”到最后的“寧波火柴廠”,工廠也經歷了戰爭等特殊時期的種種磨難。正大火柴廠自建廠到1937年這段時間,廠里需要的各類藥料、梗子、紙張都來自德國、日本、美國、英國、瑞典等地,產品銷往上海、杭州、蕪湖、福州、宜昌、溫州、臺州及本地。其間,因為原料不能正常供應,幾度面臨停產的難關。
盡管在謝慧芬進廠的時候火柴廠已經基本解決了生產上的手工操作,但部分工序仍要工人親力親為,“在制頭車間結束最后的工作之后,工人要將整個鐵盤的梗子送上機器去裝盒,那個鐵盤非常重,現在都難以想象當時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力氣。”在車間的日子特別難熬,印象中一直在加班加點,“那個時候火柴還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要憑票購買,加班生產也是常有的事情。”
體力還不是最大的難題,制頭車間的工作有很大的危險性。“夏天的時候車間里有五六十℃,還要給火柴梗子涂油上藥。裝盒以后再給火柴盒邊涂上赤磷,粘上火花紙。”
1976年9月,發生了一件在寧波火柴廠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事情。謝慧芬也是聽廠里的前輩說起。9月15日晚上,因為制頭車間的工人在運輸中操作不慎,鐵板落地引起一場大火,燒毀了制頭車間全部的木結構廠房,足有1600平方米,全廠職工親眼目睹這場慘烈的大火卻束手無策。為了減少損失,第二天,工人們就在廢墟上搭起了臨時棚架,繼續日夜生產。經過一個星期的搶修,終于使兩臺火柴連續機投入生產,邊生產、邊建廠房。先建成的614平方米的火柴連續機廠房,使生產逐步走上了正常軌道。現在謝慧芬所在的小樓是1986年蓋的,“當時廠子效益好,蓋了這棟綜合大樓,有職工食堂、幼兒園、會議室,對面的職工宿舍也是一起蓋的。”
兩年后,謝慧芬從車間調到了質檢科,每天檢查火柴的數量和質量。每盒火柴的數量正負不能超過兩根。
因為在火柴廠多年的工作經歷,即使到了現在,謝慧芬還會習慣性地關注天氣的濕度。“因為生產火柴有個烘干的過程,每年一到梅雨季節,我們就會擔心降雨太多,濕度太高,梗子容易受潮,火柴頭一吸潮就劃不著了。”
謝慧芬在寧波火柴廠一干就是十幾年。20世紀90年代,火柴廠轉為“寧波振達日用總廠”。按照寧波市檔案館的要求,謝慧芬將工廠上百年來的資料整理成冊,送到了市檔案館。
記者在寧波市檔案館的歷史資料中查到,童車牌火柴在1981年恢復生產,但究竟誕生于何時,哪一年停產,依舊無處可查。“童車牌?這個你要去問張鑫。火花的事情她都懂。很多火花都是她設計的。”謝慧芬介紹道。
童車牌的悠悠往事
張鑫是1979年進廠的,不久就考入了寧波輕工業局舉辦的包裝裝潢美術培訓班學習。學成歸來進入了生產技術科,負責火花設計,是當時寧波火柴廠唯一的設計師。
因為離開火柴廠較早,如今張鑫手里留下的火花,也不過幾十張而已。采訪過程中她想起一個人,火柴廠的老職工桂德浩,“找到他,基本上就能了解火柴廠的大部分歷史。”
果然不出張鑫所料,在桂師傅的家里,我們找到了童車牌火柴自誕生以來的全部演變過程。還從數以萬計的火花堆里,驚喜地看到了寧波火柴廠的繁華過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國家忙于戰爭,無暇東顧,這給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正大新公司也乘機擴大生產,產量每月增加到500箱,設備由老式的2700眼排版車改為新式的3300眼,由12部增加到15部,工人總數達到130余人,并創新商標,如‘浙江’、‘童車’、‘采桑’、‘愛鵝’等。還于1921年創建梗片車間,自制盒片、梗子,以適應生產發展需要。”在這份桂德浩參與編寫的寧波火柴廠廠史中,清晰地記載著童車牌火柴誕生于1914年,到今年,恰好100年。
童車牌火柴,紅紅的底色上,一男童穿著花外衣、騎著輛男式自行車,在微笑。紅底上寫著黑色的“童車安全火柴”六個大字,底下是“寧波正大火柴廠”。在桂德浩的印象中,童車牌的火花一直沒有太大改動,“小男孩的臉型、發型、衣服會有一些變化,工廠公私合營的時候男孩騎車的姿勢變了,給他系上了紅領巾。上下兩行字倒是一直在變。”
1950年的正大火柴廠就有了商標和品牌意識,童車牌商標經中央私營企業局核準注冊使用之后,不僅贏得了寧波市場,還熱銷杭州、紹興、臺州、湖州、福州等地,1951年,火柴廠的產銷量達12萬件,是1946年的近兩倍。
關于童車牌,張鑫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1984年10月,童車牌火柴和市里的幾個名牌產品集合在一起參加了國慶花車巡游。”記者從市檔案館找到了相關資料,童車牌火柴在1980年被評為市優質產品,1984年被評為浙江省最佳日用消費品,1989年獲市“名、新、優、特”產品獎和浙江省優質產品稱號。“還有一次是1992年,童車牌火柴商標被評為浙江省第一批著名商標,一起上榜的還有杉杉。印象中是一個特別冷的冬天,我在廠里畫了一個將近2米高的巨型童車牌火柴,并制作了彩車參加市里的著名商標大游行。”
張鑫進廠后,應廠方要求,她對童車牌商標有過微小的改動,但大局還是遵照以往的樣子。一直沿用到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童車牌火柴。“現在所有的童車火柴,應該是奉化那邊在生產了。”桂師傅收起手里最大尺寸的一包童車牌火柴,上面寫著“正大新公司”,從資料看來,應該是1914年至1916年之間的產品,火花上有焦黃的痕跡,火柴盒里的梗也所剩無幾,“我不抽煙的,應該是我父親拿去抽煙時不小心燒掉了。”記錄歷史的物件,桂德浩舍不得丟。
1994年,奉化青林工貿有限公司從轉制后的寧波火柴廠買走了生產流水線,四年后又買斷了童車牌商標的使用權。目前是浙江省內唯一的火柴生產廠家,年銷量還保持在5萬件(一件1000小盒)左右。
?
采桑火花
?
嫦娥火花
?
寧波風景名勝系列火花
?
早期使用的童車牌火柴火花。
?
1984年3月,糊合車間內內盒機生產情況。(資料圖片)
?
賓館火柴
?
火柴盒背面紙張
?
計劃生育宣傳系列火花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