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幾百年的明代古窯斜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江岸邊,層層黃土掩埋了昔日紅火和繁忙的景象。去年3月,幾片散落在地上的碎瓷片讓考古人員發現了古窯的痕跡。歷時一個月的勘探與試掘,位于邕江沿岸的三岸窯址初現雛形。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員、考古專家鄭超雄從事考古研究30余年,他獲知三岸窯址的消息后特意來到現場考察。在廢品堆里,幾個手指粗細,呈90度彎曲的管狀物讓鄭超雄頗為興奮。他一眼認出,這是瓷煙斗。
早在1980年,鄭超雄曾參與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上窯明代窯址的挖掘工作。當時挖掘出的三件瓷煙斗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煙斗實物。鄭超雄還記得瓷煙斗出土時,好奇的民工們曾放入煙絲燒吸,通氣狀態良好。
既然出現了煙斗,必然離不開煙草。我國古代沒有煙草種子,也沒有關于吸煙的具體記載。現今大多數學者認為,煙草最早于明代萬歷三年(1575年)從菲律賓傳入我國臺灣,再傳到福建、廣東,而后在全國廣為種植。
自從三件瓷煙斗出土后,鄭超雄對傳統觀點產生了質疑。其中最重要的依據就是一同出土的還有一件壓槌,壓槌背后刻著“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四日造”,說明合浦上窯窯址可確定的年代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以時間推算,在合浦上窯發現的瓷煙斗比公認的煙草傳入我國的時間還要早26年。此外,根據窯址的堆積物分析,該窯使用時間很長,年代上限可能到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為此,鄭超雄大膽推斷,廣西合浦地區是煙草種子最早在我國登陸的地方。
鄭超雄認為,煙草最早為舶來品,非一般百姓買得起,只有自己種植之后民間才能逐漸盛行吸煙之氣。合浦上窯瓷煙斗的造型比較粗糙,說明嘉靖年間煙草的栽培與吸食已十分廣泛,這也意味著之前必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傳播。那么,究竟如何推斷最初的傳播時間和地點呢?
根據大量史料記載,在古代煙草的各種別稱中,唯一由外來語音譯的是葡萄牙語,葡萄牙也是最早到我國進行掠奪的殖民主義國家。在明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的海盜船首次闖入我國廣州灣東莞縣附近的屯門島,此后陸續侵入廣東沿海一帶。起初葡萄牙人曾以朝貢為名,企圖取得明王朝的信任。不過明王朝并不買賬,甚至將其驅逐。于是,葡萄牙人便采用了另一種方式以達到經濟滲入的目的。據《明實錄》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記錄:“兩廣奸民,私通番貨,勾引外夷,與進貢者混以圖利。”由此可見,葡萄牙海盜曾在中國兩廣地區強行推銷他們帶來的貨物,其中很可能也包括煙草種子。
對比分析,合浦上窯遺址內發現的瓷煙斗,其年代與葡萄牙人在兩廣沿海地區推銷貨物的時間大體相符。因此煙草最初應該是在合浦栽培后傳遍廣西境內,而后再傳至全國的。
鄭超雄表示,希望日后三岸窯址正式挖掘時能夠找到更多有力的證據,以便進一步研究和判定我國煙草的起源和傳播史。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