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以來,國家持續出臺系列惠農政策。怎樣又好又快地把好政策傳遞給廣大百姓,傳遞到每個群眾的心坎里,讓惠農好政策更順暢地抵達基層、深入人心?進村宣講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進村宣講,連接著黨和廣大基層群眾,是生動形象的“土喇叭”。受文化、地域特點、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對于駐村干部而言,進村宣講需要因地制宜,以百姓關注點為切入點,用百姓聽得懂的話宣講,讓百姓喜聞樂見。
進村宣講要接地氣,切中百姓需求點關注點,讓百姓愿意聽。產業振興、教育扶持、醫療補助……黨的惠農政策涉及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方方面面,目的是為了支持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動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從小切口傳達大政策,百姓當前需求點、疑惑點、關注點在哪里,入村宣講的重點就在哪里,真正把百姓日常生活的煩惱憂心事理清,百姓才會愿意聽宣講。站在群眾立場想問題,關注了解百姓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政策宣講輔導,把政策傳達到百姓的心坎上,引導百姓充分掌握政策,解決好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推動政策實實在在地落地惠農。
進村宣講要冒熱氣,采用接地氣的話語,讓百姓聽得懂。把黨的好政策好措施傳遞給百姓,需要讓百姓能聽懂政策表達的內容。“吃飯吃米,說話說理”“彈在癢癢筋兒上”“當面鑼,對面鼓”……百姓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濃縮總結出大量生動形象的諺語俗語,展現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在交流中使用可以快速拉近關系。進村宣講不能文縐縐地念文件,讓人不知所云,要使用百姓熟悉的語言來溝通,用“接地氣”的語言和百姓拉家常,把“大道理”變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話”,把黨的好政策轉化成“土”味語言,讓百姓聽得懂、記得住。
進村宣講要聚人氣,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百姓聽得樂。功夫在詩外,用什么形式宣講也大有學問。進村宣講應該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宣講不僅僅是口頭的講解,也可以融入戲曲、民歌等,把精深的思想講得生動形象,把宏大的政策講得有滋有味,這樣才能把惠農政策落細落實。當下,互聯網迅猛發展,百姓娛樂生活也更加多元化,傳統的口頭講解已經不能很好地激發群眾的興趣,需要主動運用多媒體平臺,結合當地特色文化活動,以生動活潑、熱鬧喜慶的形式,推動政策宣講有滋有味,增強宣傳的感染力,讓宣講更加貼合百姓心意,從而更有效地推動政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落地。
想群眾所盼所憂,說群眾土言土語,演群眾所樂所喜,讓黨的好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黨的惠農政策“根深葉茂、本固枝榮”。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