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草在線據騰訊報道 近日,位于北二環中軸路六鋪炕附近一家小餐館里,盡管墻上掛著明令禁煙的標志,仍有兩位客人肆無忌憚地在抽煙。老板娘無奈地說,小本生意回頭客為主,不好意思勸阻,得罪了他們生意不好做;而不勸阻吸煙又會影響那些無煙客人就餐,很可能失去這部分客人。可謂“左右為難”。老板娘的顧慮是不少中小餐館面臨的難題。
?
控煙6年 收效甚微
資料顯示,我國于2003年11月簽署《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首個限制煙草的全球性公約。200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該公約。2006年1月,公約在我國正式生效。然而時至今日,收效甚微。
控煙至今6年,中國吸煙率居高不下,煙草消費量未減反增,由2005年占全球1/3上升至48%。最新公布的《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顯示,我國是全球最大煙草生產和消費國,吸煙人群逾3億人,占全球1/3。另有約7.4億不吸煙人群遭受二手煙危害。
2011年5月1日,衛生部修訂后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正式實施,全國7大類28小類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然而實施效果并不理想。
衛生部近期發布通告稱,暗訪的全國3340個醫療衛生機構中,綜合評分為70.6分(百分制),僅天津、陜西、江蘇和新疆4個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獲滿分。此前2011年9月,中國控煙協會發布對高校的暗訪報告顯示,覆蓋31個省的800所被調查高校中,僅16所得分超過60分,合格率僅2%。
調查顯示,各地在公共場所推行全面禁煙受到不同程度阻力,尤以餐館和網吧為最艱難。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激烈“博弈”
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煙草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達10111.4億元,實現工商稅利7529億元。此前,我國煙草行業稅收總額多年位居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首。
煙草行業是政府財政收入納稅大戶,煙草業也總以帶來高額利潤標榜其社會貢獻,這使不少地方政府在推行控煙過程中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不過全國高校無煙環境項目負責人所超認為,煙草業造成的社會危害其實已遠超其帶來的利潤。為此,他援引一組數據:2005年,我國因吸煙導致的經濟損失近3000億元。而2005年煙草全行業工商稅利才2400億元。
《中國煙草業經濟和財政效益再評估》報告也明確指出,煙草業稅利來源于壟斷和政府定價,并非真正盈利。長遠看,煙草業創造的社會價值彌補不了因吸煙帶來的經濟成本。
與此同時,現有對于煙草的管理體制成制約控煙重要掣肘。
中國控煙協會常務副會長許桂華稱,“煙草專賣局與煙草公司是一個班子、兩塊牌子,這使政府監管難以到位。”
有專家認為,政企合一的煙草專賣體制客觀“縱容”煙草專賣機構“恣意”違法。一些機構出于行業利益和地方利益,經常無視《反壟斷法》、《廣告法》、《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推行違法廣告,違規定價,個別地方甚至利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
此外,不少地方控煙法規存在落地難問題。有調查顯示,目前地方控煙立法存在主體不清,法律效力等級過低,落實難等問題。長期關注控煙的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晨光表示,目前一些地方性法規可操作性不強,出現違規吸煙時“誰來監管”成重要問題。
知名“控煙斗士”、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楊功煥坦言,“雖然控煙形勢在整體上已有很大進步,但仍存在控煙和反控煙的激烈博弈。”
從觀念和法律入手變革
近日發布的《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專家建議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到戒煙門診戒煙或可享醫保報銷,公安等執法部門有望加入控煙,公共衛生間擬劃入禁煙區等控煙的最新舉措引發民眾熱議。
有業內人士認為,控煙工作難點還是認識問題。部分立法人士認識不足,甚至持反對意見阻礙了法律建設進程的推進,造成執法主體不明,懲罰不到位等問題。
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主任梁曉峰認為,目前大部分省市仍是按衛生部的部門規章進行控煙,其強制性不強,懲罰措施不到位,是民眾感覺控煙效果不明顯的主因。他建議可借鑒5月31日新出臺的《哈爾濱市防止二手煙草煙霧危害條例》和《天津市控制吸煙條例》中相關內容,因為兩個條例的亮點均在于,強化了執法,明確了具體責任,具有相當程度強制性,尤其對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的禁止吸煙做了“強制性限制”。
誰來監督執法也是問題。長期致力于控煙政策研究和推動的楊杰博士認為,首先應建立完善的公眾監督機制,由專業人員對舉報電話整理分析和形成報告,定期對社會發布;此外,還應聘請專業調查公司對法律實施效果進行調查,媒體也應不定期進行監督報道。
煙民規模龐大,吸煙社交流行;以吸一手煙“為榮”,不以二手煙傷人“為恥”;國人性格內斂,非煙民“敢怒不敢言”。不過,這些原因并非中國獨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借鑒一下境外控煙經驗。
借鑒國外控煙經驗
一是不斷擴大禁煙場所。若在禁煙場所吸煙,有極高概率會被“請”出門或直接被罰款,煙民成為社會“非主流”。
二是提升煙價、警示煙民。政府不斷增加煙草稅,讓高昂的煙價逼迫煙民戒煙。同時立法規定,必須在煙盒上顯著標明警示圖案。對比國內品牌香煙在海內外的不同包裝,后者簡直“不忍卒吸”。
三是重點“關照”煙草商。政府、媒體、公益組織聯手,對煙草產業開展反宣傳、反推銷。煙草廣告自然是嚴格禁止的,打擦邊球也不可以。大家在經濟上算了一筆賬:控煙比不控煙更符合全社會的整體利益。
國內控煙沿襲了上述部分套路。平心而論,成效不小。吸煙有害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人認可和贊同公共場所禁煙。同時,無煙場所不斷擴大,在公共交通工具、電影院、體育館,禁煙令基本得到執行。
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餐館、網吧,“吐云吐霧”者有之,掩鼻側目者有之,善言相勸乃至厲言禁止者卻無。這與執法不敢動真格有關系。誰是責任人,誰來執行,怎么執行,倘若起沖突如何處理解決,細則都不完備。說到底,制止吸煙有沒有人“撐腰”?部分城市對此又專門立法,實施效果尚有待觀察。
從海外經驗來看,控煙“非不能也”。只是當下有一個誤區,以為天下大事可心憂者繁多,禁煙控煙才多大事,扯出大旗說說也罷,真要花成本下功夫去做,卻大可不必。須知,大事小事本是辯證,提升公民素質、倡導科學新生活,不僅同所謂“大事”并行不悖,與我民生國運亦善莫大焉。
事實上,控煙是一場社會化戰役,需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動。楊功煥建議,織就一張由不同層次控煙力量組成的控煙網,上有執法、中有監督、下有公民勸阻,加之監測評估和媒體曝光,才可能真正實現控煙目標。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