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勞動報》報道 女性、不吸煙人群竟然成為中國肺癌新的高危群體。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領銜的團隊歷時多年完成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外科個體化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項目,3月23日獲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項目在國內率先開展社區早期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在國際上率先建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前診療規范和手術治療策略。
不吸煙肺癌病人基因突變
項目組負責人陳海泉表示,中國肺癌的人群結構與西方不一樣。國外高發人群是抽煙、高齡(55至70多歲)。而在中國,傳統觀念認為“老煙槍”更容易得肺癌,但他研究發現,不抽煙女性肺癌發病率也上升了,最年輕的肺癌女性只有22歲。他預計,一個新的致癌因素正在出現,其危害性可能比吸煙還要大。
從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陳海泉項目組在閔行7個社區開展肺癌高危人群的初篩研究,共篩查高危人群11332例,其中女性比例37%,不吸煙患者比例17%,平均年齡63.8歲。查出肺原發惡性腫瘤27例,患病率238/10萬。其中81.48%是0-I期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平均年齡只有60歲。比較后發現男、女性患病率分別為168/10萬和358/10萬;吸、不吸煙人群患病率分別為159/10萬和337/10萬。數據顯示,女性、不吸煙人群是新的高危人群。
項目組的社區肺癌篩查結果為后續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大規模篩查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上海市社區居民及機關企事業人員的體檢,大部分已經從以前的胸透或者胸片檢查換成CT檢查,并發現了大量早期肺癌患者。在腫瘤醫院接受肺癌手術的患者,70%以上是受益于肺癌篩查計劃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僅2016年,年輕不吸煙女性患者就占到早期肺癌的76.2%。
女性肺癌發病率增加是大氣污染或廚房油煙導致?陳海泉表示,實際情況并非這樣,我們現在查出來所有的不吸煙的肺癌,大部分都是由驅動基因突變造成的。
為早癌檢查流程“瘦身”
項目組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對選擇性早期肺癌患者術前不做支氣管鏡和骨掃描等檢查,建立新的診療規范,對早期肺癌術前檢查流程和項目進行“瘦身”。
結合術前CT影像,臨床診斷為T1N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腫塊中包含磨玻璃成分,則患者支氣管鏡檢查完全沒有異常,因此項目組認為這類患者術前可不必接受支氣管鏡檢查。臨床診斷為T1N0的患者,骨轉移的發生率不到1%。而其中發生骨轉移的患者又具有明顯的特征:年齡小、有臨床癥狀、術前血清CEA含量明顯升高等。因此,可以僅在這類高風險人群中進行骨掃描檢查,其余早期患者可不行骨掃描檢查。
陳海泉說,這一成果砍掉了不必要的檢查,可以減輕大量早癌患者的痛苦,并節省大量醫療費用。
大幅減少手術創傷
項目組在國內外建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精準手術治療策略。由于肺癌早期篩查工作不斷普及,許多就診患者均為早期微小癌,結節直徑小于1.5CM。為了能在手術中精準找到病灶位置,即使是亞厘米結節也能準確定位,避免了術中創傷較大的肺葉切除。
對于那些浸潤前肺腺癌患者,沒有一個標準規范的手術方式。哪些患者亞肺葉切除能替代肺葉切除?那些患者不需要系統性縱隔淋巴結清掃以減少術后并發癥?針對這些問題和困惑,項目組分析了醫院2012年至2014年期間,803例臨床I期周圍型肺腺癌患者,并比較了這批患者術中冰凍病理與術后石蠟病理的診斷符合率。
項目組創新性地提出根據術中冰凍病理結果指導個體化手術方案的選擇,首次在國際上提出早期肺腺癌行亞肺葉切除的精確指征,打破了過去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方式混亂的局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