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浪潮奔涌向前,“向新”之路步履鏗鏘。當下,云南中煙紅塔集團以更大力度推動數字化轉型向縱深發展。智能設備奏響高效交響,數據紐帶串聯起全鏈協同,智能化生產體系在創新中持續進階,正匯聚成打造制造力新優勢的澎湃動能。
設備有了“數字分身”,管理告別“信息孤島”
晨光照進云南中煙紅塔集團玉溪卷煙廠,運輸車載著新設備緩緩駛入。隨著新設備進廠,設備技術科余金福的新任務也來了:為設備打造“數字分身”,將設備“搬進”數字世界。
“以往全靠人工管理設備時,弊病著實不少。”余金福回憶道,“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支撐設備管理業務的多個信息化系統,孤島式地并行運作;設備的維修記錄、保養計劃、點檢記錄、潤滑記錄等,常常只存在某張紙上、某臺電腦里,難以共享;真要依據設備當前的價值、創造的產值等關鍵數據做決策時,往往因為缺乏準確數據,沒法及時給出答案。”
打造“數字分身”前,技術攻關小組查閱設備履歷。受訪者供圖
在制造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方向的大潮中,工廠通過計算機、網絡等技術部署自動化及智能化系統,持續推進ERP、MES等信息管理平臺的建設。來自過程中的調研顯示,大家都希望能有一座“數字化卷煙工廠”,在里面操作設備管理相關業務,看到能看到的,管理能管理的。
接到需求,工廠成立以設備技術科為主的技術攻關小組,決定從“打地基”開始推進智能化設備管理,立志實現設備從誕生到淘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七萬零件“搬進”數字工廠,數字孿生與現實同頻共振
“數字化卷煙工廠”,本質上是一個能夠實時鏡像現實生產環境的數字孿生體。所謂的“打地基”,就是要對生產設備進行數字模型化,并將其與相關生產人員進行綁定。
要實現上述目標,第一步得給設備建立一套完整的檔案。攻關小組把關鍵設備拆解開——從整機到子設備,再到一個個小零件,連最細微的螺絲都不放過,梳理出清晰的“設備BOM”結構,讓設備的每一處細節都在數字化工廠里有對應位置。
準備工作完畢,開始搭建數字孿生體,攻關小組先挑了塊“硬骨頭”——從最難的卷包工序下手。余金福回憶,年初技術員們拿著圖紙,對卷包車間里一臺“明星設備”一點點摳細節,到年底時,光是這臺機組的數字模型里,就精準還原了七萬多個零件,連零件的安裝角度、連接方式都和實物一模一樣。
“設備BOM”結構精準還原一顆六角圓柱頭螺釘。受訪者供圖
數字零件被一一組裝成整機,再按照車間的實際布局,把所有數字化設備“擺”進虛擬車間,一座和現實工廠長得一模一樣的“數字化卷煙工廠”就這樣建成了。更神奇的是,設備的實時生產數據、故障信息、維修記錄都會“流”進數字模型里,讓虛擬設備和現實設備“同頻共振”。
三維平臺成“操作神器”,智能管理實現全生命周期覆蓋
有了數字孿生體,還得有個“操作控制臺”。攻關小組用開源的三維技術,搭了個輕便好用的“模型交互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數字設備可以360度旋轉、放大縮小,技術員用鼠標一點,就能像“把玩”實物一樣查看設備細節。
技術攻關小組成員討論交流。受訪者供圖
“設備運維全流程無須跨系統,通過三維可視化平臺‘一站式’即可完成;故障響應速度提升40%,新員工上手速度翻倍;備件實現‘一件一檔’;構建‘維修智慧庫’,標準化維修流程,提升整體技術水平……當信息化數據在系統中流動,甚至能反過來優化生產工藝,一旦發現某個部件總是損壞,就會分析是質量問題、設計缺陷還是運行參數配置不合理,進而推動工藝改進。”余金福滔滔不絕地說著……在智能化設備管理體系的支撐下,每臺設備全生命周期都擁有了清晰坐標。
如今,智能化設備管理體系已成功落地運行。未來,工廠還將以數字孿生體為支點,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領域持續突破,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