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零售店主來講,經營總會出現旺銷和淡季。遇到旺銷的時候,雖然忙碌,但卻欣慰。而遇到淡季,有人會不斷抱怨,也有人會積極想辦法。有些店主也會在淡季做一些“不務正業”的舉動,然而卻意外地發現這些舉動成為了招攬和吸引顧客的有力手段,最終成功打破了淡季經營的困境。接下來,讓我們聽聽這些“不務正業”的老板的獨特破局之道。
吳老板:文創賦能,鄉村超市的文旅蝶變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計劃的推進,吳老板所在的小村莊搖身一變,成為了熱門的旅游打卡地。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面對涌入的外地游客,吳老板敏銳地察覺到,需要有一些獨特的商品來吸引他們的目光。
吳老板所在的村子里有一項傳統的手工藝加工,就是用鉤針鉤花邊。吳老板在經營淡季,也會把鉤花當成一種副業,賺點外快。
有一次,一位外地游客來村子里旅游觀光,恰好到吳老板的小店里購物,看見吳老板正在用五彩花線鉤成一個“柿子”,還有柿子葉,非常好看。游客說柿子寓意很好,加上鉤得又非常精致,于是就花錢買了吳老板剛做好的“事事如意”的“柿子”,這讓吳老板看到了商機。
吳老板開始嘗試將鉤好的花邊制作成文創商品,如精美的手帕、獨特的杯墊、裝飾性的書簽等。這些充滿手工質感和藝術氣息的花邊文創,瞬間吸引了外地游客的關注。游客們在欣賞鄉村美景的同時,也被這些別具一格的文創商品所吸引,紛紛駐足購買。
吳老板并沒有滿足于此,她意識到要持續吸引游客,就需要不斷創新。于是,她開始深入研究各種圖案的花邊,從鄉村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中汲取靈感,設計出了帶有田園風光、傳統吉祥圖案的花邊。比如,她設計的一款以萊山梨花為主題的花邊手帕,手帕邊緣用細膩的針法鉤出梨花的形狀,栩栩如生,深受游客喜愛。這些融入了當地特色文化的花邊文創,不僅成為了游客眼中的獨特紀念品,也讓吳老板的超市在眾多旅游紀念品店中脫穎而出。
隨著花邊文創的暢銷,吳老板進一步擴大了經營規模。她招聘了一些當地心靈手巧的村民,經過培訓后,一起制作花邊文創商品。這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還形成了規模化生產,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同時,吳老板還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花邊文創的制作過程、產品展示等內容,吸引了更多游客的關注。許多游客在看到網絡宣傳后,特意來到吳老板的超市購買花邊文創,使得超市的知名度和銷售額大幅提升。
吳老板的“不務正業”,將個人愛好與旅游市場相結合,成功地將小小的花邊變成了吸引客源的法寶,打破了淡季經營的困境,為鄉村超市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李老板:花卉經濟,打造超市的綠色引力場
李老板是個熱愛養花的人,平日里就喜歡收集各種花種,培育不同品種的花卉。在春季淡季,超市生意較為冷清,李老板靈機一動,決定將自己的花卉愛好與超市經營結合起來。
她購買了大量的花盆,在春季開始精心培育各種花卉。從嬌艷的玫瑰、浪漫的郁金香到清新的多肉植物,種類繁多,色彩斑斕。這些花卉在超市一角擺放,形成了一個小型的花卉展示區,瞬間為超市增添了一抹生機與活力。
李老板并沒有僅僅滿足于展示花卉,她還想出了一個獨特的經營策略——讓顧客認領自己喜歡的花卉,與花卉拍照留影,既可回家擺放自賞,也可放在店里寄養。顧客只需支付一定的費用,就可以選擇自己心儀的花卉,并在花盆上貼上自己的名字。每隔一段時間,顧客就會來到店里給花卉澆水施肥,照顧自己認領的花卉。這一舉措極大地吸引了顧客進店,許多顧客在照顧花卉的同時,會順便在超市購物。
為了提升顧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李老板還定期舉辦花卉養護知識講座,邀請專業的園藝師為顧客講解花卉的養護技巧、病蟲害防治等知識。在講座過程中,李老板會向顧客推薦一些與花卉養護相關的商品,如肥料、園藝工具等。這不僅增加了顧客對花卉養護的了解,也促進了相關商品的銷售。
此外,李老板還利用花卉開展促銷活動。比如,在節日期間,購買一定金額的商品,就可以免費獲得一盆花卉;或者推出花卉套餐,將花卉與其他商品組合銷售,給予一定的價格優惠。這些促銷活動吸引了更多顧客的關注和購買,使得超市在淡季的銷售額有了顯著提升。
李老板的“不務正業”,不僅打發了無聊淡季,而且通過打造花卉經濟,將花卉變成了吸引顧客的磁石,豐富了超市的經營內容,更為顧客營造了一個溫馨、舒適的購物環境,成功打破了淡季經營的僵局。
王老板:資源置換,構建超市與顧客的雙贏橋梁
王老板的超市附近有一個廢舊品回收站,這一獨特的地理優勢讓王老板看到了破局淡季的機會。他深知在淡季,吸引顧客的關鍵在于提供獨特的價值和體驗。于是,王老板瞅準時機,推出了一項別具一格的宣傳活動——用顧客手中的廢舊物品來置換店內商品。
這一宣傳活動一經推出,家里人就出來反對:“好端端的超市,怎么要變成收廢品的?”面對質疑,王老板并不在意。但他的舉動卻引起了周邊居民的廣泛關注。許多居民紛紛將家中閑置的廢舊物品,如舊書、舊衣物、廢舊電器等帶到超市。王老板根據廢舊物品的種類、成色等進行評估,并按照高于廢品回收站的價格給予相應的兌換額度。顧客可以用這些兌換額度在超市內挑選自己需要的商品,如日用品、食品、文具等。
對于顧客來說,這一活動不僅解決了廢舊物品的處理問題,還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自己需要的商品,可謂一舉兩得。而對于王老板的超市來說,這一活動帶來了多方面的好處。首先,它吸引了大量顧客進店,增加了超市的客流量。許多原本不常來超市的居民,因為這一活動而走進了超市。其次,通過回收廢舊物品,超市與周邊居民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系,提升了超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最后,這一活動還促進了商品的銷售,許多顧客在兌換商品的同時,會順便購買其他商品,帶動了超市整體銷售額的增長。
王老板并沒有滿足于活動的初步成功,他進一步優化了廢舊物品置換的流程和規則。他制定了詳細的廢舊物品評估標準,確保評估過程公平、公正、透明。同時,他還不斷豐富可置換的商品種類,滿足顧客不同的需求。此外,王老板還與廢舊品回收站建立了合作關系,將回收的廢舊物品進行分類整理后,統一出售給回收站,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為超市創造了額外的收入來源。王老板通過資源置換這一創新舉措,成功地打破了淡季經營的困境,實現了超市與顧客的雙贏。
常說“雞蛋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新生”。在超市淡季經營中,看似“不務正業”的舉動,正是從內“打破”的生機與活力,也往往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勇于創新,將個人興趣、周邊資源與超市經營相結合,就能找到獨特的破局之道,在淡季實現銷售增長和經營突破。這些成功案例也為其他超市店主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激勵他們在面對淡季困境時,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經營之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