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動,萬物競發,這是充滿希望的時節。在江西吉安的廣袤田野上,一片片煙葉隨風輕搖,宛若金色的波浪。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煙苗,既承載著老農掌心磨出的繭,也托舉著青年返鄉時的熱望;既是賬本上躍動的數字,更是鄉村振興藍圖中最鮮活的注腳。
從青苗破土到金葉歸倉,一代代吉安煙農以匠心為犁、以汗水為露,讓這片“黃金葉”既承載著祖輩的堅守,又托舉起時代的希冀。這里,每一株煙苗都承載著煙農的汗水與希冀,更串聯起千家萬戶的致富故事。
初心如磐:深耕沃土育“金葉”
清晨六點半,天邊剛泛起魚肚白,煙農劉桂昌已扛著鋤頭走向煙田。露水打濕褲腳,他彎腰輕撫煙葉,指尖摩挲葉片上的露珠:“這葉片寬圓,今年定是好收成。” 六旬的他脊背微駝,卻將二十載光陰化作與土地的深情對話。
年逾六旬的劉桂昌,是安福縣崗口村的“鐵桿煙農”。二十年來風雨無阻,他將煙田從最初的5畝擴至20多畝,從青絲到白發,始終躬耕壟畝,堅持種好每一株煙。多年的種植經驗,讓他熟練掌握了栽植、烘烤、分級等技術,是十里八鄉公認的種煙技術能手。“種煙如養兒,得用心!”他常對新煙農念叨。
村里年輕人討教技術,他總把煙田當課堂:“移栽要掐準時間,避開‘倒春寒’,壟體要培得高根才能扎得深。” 精栽細培、科學烘烤,他總是手把手向新煙農傳授傳統經驗和技術。去年,20畝煙田凈賺4.5萬元,老劉的笑紋里藏著豐收的底氣:“土地不欺人,煙葉就是咱的‘黃金葉’。”
在吉安,像劉桂昌這樣的“老把式”數以千計。他們以土地為紙、汗水為墨,將煙葉產業書寫成一篇惠及萬民的錦繡文章。夕陽下,劉桂昌蹲在田埂抽旱煙,望著滿是生機的煙田喃喃:“這輩子,就愛看這煙葉綠。”
薪火相傳:青春逐夢沃野間
趙慶軍的手機相冊里,存著兩張對比照:一張是2015年他在深圳電子廠流水線上的灰白工裝照;另一張是去年他站在煙田里,舉著剛采收的煙葉開懷大笑,身后是綿延的翠綠。
“在外打工那幾年,每天盯著螺絲釘,心卻空落落的。2016年當地煙草和鄉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種植煙葉的扶持政策,小時候家里就種煙葉,我經常跟著父親到煙田除草、施肥,有了好政策,26歲那年我決定返鄉種煙葉。” 趙慶軍回憶著開始種植煙葉的初衷。
2016年返鄉時,他揣著打工攢下的3萬元,承包了10畝田地,開啟創業致富路。“第一年對種植技術還不熟悉,我掙了1萬多元,雖然不多,但比在外打工強多了。”說起創業收獲的“第一桶金”,趙慶軍是自豪。
在安福縣煙草專賣局(以下簡稱安福煙草)的技術指導下,趙慶軍的種植技術越來越熟練,信心也越來越足,如今,他的煙田已擴大到40畝,還成了“科技示范戶”,“以前靠天吃飯,現在靠‘智’種田。”他咧嘴笑。今年烘烤季,他準備創新嘗試煙葉烘烤溫濕度遠程監控,安福煙草煙站技術員感慨:“這小子敢闖,是塊好料。”
像趙慶軍一樣的煙田“后浪”們,在江西吉安不在少數,他們從不吝嗇勤勞與汗水,心懷夢想,在鄉土大地開墾自己的希望田野。從“打工潮”到“歸鄉熱”,吉安的田野正被年輕人的熱情點燃,他們用現代技術澆灌傳統產業,讓煙葉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轉型蝶變:共富路上顯擔當
雨后初晴,走進安福縣谷源山林場青塘基地,李青山百畝連片的煙田連綿如毯,他正在和安福煙草技術員探討如何進行煙葉花葉病的防治。
圖為農場主李青山與技術員共研煙葉病害
從散戶種植到農場主職業種植煙葉,李青山的蛻變始于一次抉擇:放棄低效作物,專攻煙葉種植。“種油菜三年,不如種煙一年。”2021年,他看到煙葉種植效益連年提升和穩定的合同收購保障,堅定信心發展家庭農場專職種植煙葉,并將種植規模從30多畝發展至近100畝。
“發展規模化種植,難點之一在于土地流轉,要整片長期流轉也面臨很多阻力,需要政府協調、煙草部門支持,最終他們一起幫我達成了心愿。”李青山介紹。
如今,李青山一季煙葉凈收20多萬元,不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他還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增收。“我不光要把煙葉家庭農場搞好,還要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據了解,他的家庭農場,每年能夠為當地創造了10多個就業崗位,季節性臨時用工崗位更是達到30個,每年可為當地農民創收近20萬元。
“我年齡大了,在家門口也能有份收入,得虧李青山的煙葉家庭農場。”貧困戶潘忠學在李青山的農場務工一個種植季,收入近1萬多元,臉上終于有了舒展的笑容。
近年來,家庭農場在吉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煙農們以規模化種植撬動效益,以產業鏈延伸激活鄉村經濟,讓“金葉子”成為共同富裕的“金鑰匙”。
四十年風雨兼程,吉安煙農們傳承井岡山精神,將傳統種植淬煉為現代產業。從劉桂昌的堅守到趙慶軍的傳承,再到李青山的擔當,每一片煙葉都凝結著奮斗的基因,書寫著時代答卷。
正如煙農們所言:“我們不僅要讓葉子更金黃,還要讓日子更紅火。” 如今,這片土地上煙田連阡陌,村舍換新顏,曾經的“脫貧致富葉”正化作“振興共富葉”,在贛鄱大地上續寫著生生不息的希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