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漫過山脊,四川筠連縣高坪苗族鄉英雄村的煙田也熱鬧起來,滿載煙苗的三輪車一趟趟地往返煙地和育苗大棚,三五成群的煙農正彎腰栽苗,說笑聲、交談聲交織成一首生機盎然的移栽協奏曲。
“苗入土,膜覆金,移栽分秒定乾坤!”英雄村烤煙網格責任人盧軍蹲在田壟旁,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煙農的移栽進度。這片海拔近千米的山地煙田里,1.64萬畝育苗盤中的綠色生命正有序遷居沃土,一場融合現代科技與傳統智慧的農業變革在此悄然發生。
近年來,筠連煙區以“四化協同”破題山地煙草農業發展,通過整合涉農資金,建成宜機化煙田,配套復合作業機具,鋪就了一條“機械破局、數字賦能、精耕細作、融合增收”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機械化:“鐵牛”上山,破題山地耕作難
“過去靠牛耕人挖,一天翻不了一畝地,現在機器上山,效率翻了幾番!”煙農黃愛擦拭著身旁的旋耕機。這臺專為山區設計的“輕騎兵”四驅旋耕機,憑借增強的爬坡性能與深耕刀片設計,能靈活穿梭坡地煙田,破開板結土層,翻出的土壤細碎均勻,為煙苗根系生長創造最佳環境。
技術員黃志華算了一筆賬:850畝煙田傳統耕作需30個勞力連續作業半月,如今機械化隊伍10天即可收工。“深耕達25厘米以上,保水保肥又防病,成活率提高兩成。”他捻動指間松軟的沃土,黝黑的臉上泛起笑意。
更令人稱道的是,旋耕機加裝的北斗導航系統能自動采集作業數據,網格員通過手機APP即可實時監控整地質量,監測精準度誤差不超過5厘米,更有針對性開展春耕工作。
數字化:科技創新賦能精益管理
在“圖繪筠州”2.0數字平臺上,4萬畝煙田與980座烤房全面實現上圖入庫,通過掃描烤房二維碼,可查詢烤房修建、出資、維修等基本信息。同時對全縣8處500余座集群烤房實施“魔影工程”,安裝攝像頭56個,可通過手機等實時監控烤煙管護狀態——這正是筠連打造的“生產、管理一張圖”智慧中樞。
筠連煙區的科技創新不止于此:蒿壩鎮糧煙融合現代農業園區內農情監測平臺集氣象預警、森防監控于一體,猶如田間“智慧眼”;大田病蟲害測報站實時采集氣象、土壤、病蟲情報等數據,有效解決傳統人工調查準確性、時效性差等問題,為大田科學管理提供決策依據;高興育苗工場里,集成“滴灌濕潤育苗技術+數字化育苗系統”,結合智能物聯網技術,在苗棚內安裝各種傳感器和視頻監控,實時監測育苗環境的各種參數,在線了解苗棚實時環境參數和查看煙苗長勢,實現育苗環境和煙苗長勢智能自動監測、自動預警提醒和可視化展示。
“過去憑經驗,現在靠數據。”數字化管理實現煙葉生產方式質的飛躍。
標準化:網格“繡花”,落地三大標準
穿行在龍盤村的山道上,一條條覆著銀膜的田壟蜿蜒如練,這是“提埂上廂”標準化生產的杰作。“全縣劃了24個網格,每個網格配一名技術員,田管精度直達‘最后一米’。”筠連縣煙葉科負責人陳佛源指著手機上的網格地圖說道。
在合力村示范田,蒿壩煙點副點長韓偉正指導煙農鋪設滴灌帶:“株距55厘米,行距120厘米,膜下滴灌能省水三成。”
這種“繡花功夫”背后,是筠連縣獨創的“4-8-24”網格管理體系:4大片區統籌資源,8大網格聯動調度,24個小網格精準落地。陳佛源透露,去年通過轉化驗證管理、技術、操作三大標準,全縣煙葉上中等煙比例提升至97.33%,畝均增收超400元。“今年,我們要全力以赴推進標準化策略體系在筠連的落地運用,把‘示范帶’變成‘高產帶’!”他指向山腰處連片的覆膜田,語氣堅定。
融合化:糧煙共舞,沃土生“金”向未來
暮色中的蒿壩鎮糧煙園區,千畝油菜花海在煙茬地里翻涌金浪。“筠連將以糧煙輪作現代農業園為核心,打造3個萬擔鄉、4條標準化示范帶,5個綜合體串聯起16個示范點,今年核心煙區產能達90%以上。”筠連縣煙辦副主任彭紹華介紹道,烤煙與糧油作物輪作,能有效打破土傳病害鏈,每畝綜合效益近萬元,山地立體經濟雛形初具。
春山可望,金葉可期。山風掠過初醒的田野,裹挾著育苗棚的暖意與翻新泥土的潮氣,在這片曾被大山阻隔的土地上,機械化耕作打破千年農諺,智能系統重寫生長密碼,一曲傳統與現代共鳴的春耕交響正激蕩回響。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