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湖北來鳳縣,群山環抱的煙田里翻涌著綠浪。在大河鎮馬家壩村的煙葉基地,滿載100斤煙葉的無人機掠過潺潺溪流,穩穩降落在對岸公路的運輸車上。
無人機運送煙葉。
“以前雇人挑70畝煙,光工錢就得5000多,現在無人機三天全運完。”煙農李碧云抹去額頭汗珠,望著田壟上忙碌的兩名剮煙工,眼里的焦慮被笑意取代。
從“龍口奪煙”到“科技搶收”的轉變?
來鳳縣作為湖北省重要的煙葉產區,常年面臨"年輕人外出務工多、季節性用工缺口大"的困境。以70畝烤煙種植為例,僅移栽和采收環節就需臨時用工30余人,而全鎮熟練工人平均年齡已達58歲。
“最讓人頭疼的是剮煙季,要是遇上連綿陰雨,煙葉沒及時處理,一年的辛苦就全白費了。”李碧云說起曾經的遭遇,仍心有余悸。她試過按斤計酬,工人只挑近田的煙葉,遠處煙葉時常因延誤受損;按天計費,工人效率又大打折扣,怎么都不合算。
轉機出現在今年7月。“李大姐,宜昌、萬州等地果農用無人機運柑桔下山。你喜歡創新,也可以買一架無人機試試。”大河煙草站負責人彭鵬的一句提醒,讓李碧云當即驅車前往恩施,斥資購入載重100千克的農業無人機。實際作業下來,效果驚人:傳統人工收割70畝需7天+15名工人,無人機輔助模式僅用3天+2名工人,綜合成本大大降低。
這一轉變,讓煙農們從過去的“龍口奪煙”,成功邁向了如今的“科技搶收”。
無人機運送煙葉。
從小火車到起壟機的設備革新
在綠水鎮香溝村的雪茄煙基地,另一種運輸工具正在改變生產方式。2024年建成的320畝示范基地里,總長1.2公里的鐵軌上,一列載滿煙葉的小火車正緩緩駛向晾房。“移栽時運肥料,采收期運煙葉,每天至少省不少人工。”基地煙技員說,僅此一項每年不僅降低了大量人工成本,還顯著提升了煙葉運輸效率,降低了損耗率。
煙農利用鐵軌小火車運輸剛采收的煙葉。
而在起壟環節,機械化帶來的效果同樣顯著。54歲的吳漢周種了38年煙,過去靠人力起壟,今年引進起壟機,不僅節省了大量工時,且壟體平整度提升,排水效率顯著提高。他還利用設備空閑時間為周邊農戶服務,收費合理,沒過多久就賺回了設備購置款。
多方協同的破局之道
這些變化背后,是來鳳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的系統施策。通過“三個一批”化解用工難題:建設一批機械化設施、培訓一批操作能手、鼓勵購置一批無人機。
截至目前,來鳳縣的煙葉種植大戶已普遍實現機械化耕種、機械化或無人機運送生產資料及煙葉,用工荒問題得到了極大緩解。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