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盛夏,走進邵陽市新寧縣安山鄉車頭村,凍江河碧波蜿蜒,兩岸近千畝煙葉正值收獲期,空氣中彌漫著烤煙的香氣,田間深綠的秧苗洋溢著新生活力;岸邊楊柳垂堤,野菊向日葵團簇點綴,三五白鷺翩然掠過水面,一幅活色生香的田園畫卷豁然展開。田埂間,“煙稻公園”的標識牌旁,耕田機隆隆作響,農民彎腰插秧的身影與白鷺共舞——煙葉醇香與禾苗芬芳在此交融,譜寫著鄉村振興的華美樂章。
產業筑基??煙稻輪作生“金葉”
車頭村的蝶變始于2021年村兩委換屆。新班子立足沙田垅傳統產糧區的土地與水利優勢,將“煙稻輪作”定為產業振興主抓手。冬翻耕、春種煙、夏采烤、秋收稻,水旱交替、科學布局,使得土壤重煥生機。
“以前土壤板結嚴重,病害頻發。如今輪作后土質改善,病害少了,收入穩了!”村民唐坤長的感慨道出了糧煙融合的生態邏輯。數據印證了變革的力量:2022年,車頭村稻煙產值共計約240萬元;三年后,煙稻輪作面積增長至近千畝,稻煙產業產值預計可突破550萬元大關。
煙田里的單軌運輸車
市縣兩級煙草部門為這一轉型注入強勁動能,他們大力推動“煙田共建、設施共享、主體共育、技術共構、產業共融”,建設黨員示范烘烤工場,引入“數字煙田”“智慧烘烤”“3S技術”實現精準管控,推廣自走式施肥打凼一體機、單軌運輸機、機械外骨骼等多種先進農用設備,打通了科技種煙、輕松種煙的“最后一公里”,實現了煙葉產量與質量的雙提升。曾經零散的土地,在集約化經營中蛻變為千畝連片產業帶,一條“黃金葉”與“黃金穗”互促互彰的共富之路由此鋪展。
村民為主 ?多元發展拓新途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農民主體地位的彰顯。車頭村創新構建“支部+合作社+農戶+市場”模式,讓村民成為產業鏈的真正主人。種植大戶李小紅就是這一機制的縮影:2021年開始嘗試煙稻輪作40余畝,共計收入超18萬元,次年擴種至80畝,雇傭了20多名村民務工,半年內每人增收6000-8000元;到2023年,她將規模又擴大到120畝,帶動50余名村民實現了“務工顧家兩不誤”。
為使村民共享全產業鏈收益,車頭村集體成立大米加工廠,創立“自立濤紅牌”煙稻生態香米。2023年加工銷售70余萬斤,一上市便售罄,為煙道產業鏈創收100余萬元。同時,通過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紅利,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2萬元。
鄉村振興更需注重文旅融合激活產業附加值。當地煙草部門通過聯合政府、幫扶單位、產業扶持等多方資源,合力打造“五區一體”煙稻公園:煙田參觀區、凍江河生態區、煙草文化長廊等,使設施串珠成鏈。涼亭古橋旁,農家樂飄出醋水豆腐、辣椒魚仔的香氣;明清四合院與翻新的王元道故居訴說著文脈傳承。當農田變景區,村民在家門口賣風景、售特產,土地流轉獲租金、資金入股變股金、基地務工掙薪金、訂單種植得售金、生態旅游贏現金的“一田生五金”共富模式在此落地生根。
王元道故居-車頭煙草文化館
景美民富??綠水青山蘊長青
產業共興與生態共益的同頻共振,使車頭村繪就出了景美民富的新圖景。新寧縣煙草專賣局捐贈建設的望煙亭、愛蓮池與生態停車場,讓村莊顏值與內涵兼具;環境衛生評比制度激發了村民更多的自治熱情,排名靠前者獲廣場舞音響等獎勵,鄉風民情日益和諧。
更深層的蛻變在于文化自信的重塑。煙草文化展示區內,村民們自豪地講解祖輩耕作智慧。當打卡鏡頭與脫口而出的贊美涌向稻田煙海,更多的村民重新發現鄉土的價值——“土”變成獨特,“落后”化為原真,“貧窮”轉為了希望。這種認同又推動了村民自覺保護的主動性:黨員帶頭美化庭院,村民爭當“趕溝人”,凍江河畔的“十里柳堤”、1400米的炒砂路更是充分見證了干群同心。
今日的車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6.5萬元,土地流轉金支付近37萬元,務工工資發放超百萬元。車頭村的故事,是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的生動注腳。當留守的花甲老人們足不出戶,就從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分紅股金中收獲了“三金”的喜悅,一條糧煙融合、景產互促的鄉村振興之路已然清晰。從“種田飽腹”到“種風景致富”,村民的笑臉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煙稻輪作,輪出的是生生不息的耕作智慧;種田、種煙、種風景,種下的是美麗鄉村的永恒春天。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