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包工控狀態管理員、電氣維修副組長、高級技師、科技創新先進工作者……這一個個光鮮的稱號早已加冕在這位善于創新的電氣設備保養工范禮峰身上。就在不久前,范工一舉摘得浙江中煙首特(特二)專家的榮譽,實至名歸。
探索智能化維修模式
早在2010年,范工已有了維修智能化的暢想,這源自于一次設備搶修。
那時箱裝提升機停機,位于一樓的操作人員跟往常一樣在工控機上按下復位鍵,但這次故障并不是簡單的輸送堵塞,而是三樓出口處的箱裝輸送不到位導致鏈條卡死造成的。程序復位后,幾百公斤重的輸送鏈條瞬間脫落。維修空間小,難度大,十幾個維修人員搶修了二十多個小時才恢復正常。這次的誤操作帶給范工的震撼極大,他暗暗下決心:“利用技術手段防止誤操作,使傳統的維修模式向智能化轉變已勢在必行。”
事后,為了徹底規避這類誤操作,范工找準問題點著手設計改進方案。在箱裝提升出口處加裝檢測器,并修改控制程序,實現只在兩個檢測器均無堵塞信號的情況下,提升機才會被啟動,這一下給設備起了“雙保險”作用。
“創新無止境”,雖然十年前的設備管理并沒有把“智能化”擺到如今這么重要的位置,但年輕的他已經在摸索這樣的模式。“設備始終不夠智能,雖加裝了檢測器,但這也有失效的可能,因此操作人員在處理故障時,還是會和三樓的工作人員確認下故障情況,這不僅效率低,容易出錯,甚至會導致箱裝堆積,引起停機。”這個難題困擾了他許久,期間他不斷地加班加點,翻閱論文,查看圖紙。
“一樓人員看不到三樓情況,何不加一個攝像頭,做一套監視系統?”雖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但在當時做一套這樣的系統并非易事,范工從工業攝像頭的選型,安裝位置,網線的部署,到監視屏的調試與程序修改,一股腦兒全包了。忙活了快2個月后,“箱裝提升監視系統”正式上線,效果非常理想,也讓車間嘗到了“智能化”的甜頭,之后范工在智能化道路上不斷前行。
創新工作室中求創新
在卷包車間有一個創新工作室。一提到這個工作室,大家都會想到范禮峰。“創新”已經是貼在范工身上的一個標簽。
走進創新工作室,墻上掛著工作室的規章制度以及各種榮譽,攻關項目。其中最吸人眼球的是各種型號的電氣控制實驗平臺。“別小看這些設備,這其中有AMK電機實驗平臺、倍福PLC和驅動器實驗平臺、西門子300系列PLC實驗平臺,這些實驗平臺幾乎涵蓋了卷包車間的主流設備。他們解決了不少設備棘手問題,有些器件不能確定是否損壞,很難在設備上調試,那在創新工作室中離線做實驗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在這里不僅可以做深度測試,摸透器件的狀態,還可以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將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際。”范禮峰這樣說道。有次ZB47包裝機上的內框紙檢測器失效導致剔除裝置不工作。范禮峰趕到現場,憑多年的維修經驗立刻鎖定問題關鍵,因為陽光(硬)利群內襯紙和內框紙顏色太相近,煙包上雖沒有內框紙,也會因為內襯紙的顏色誤以為就是內框紙而放行通過。二話不說,范禮峰卸下了檢測器,直奔創新工作室。因為如果直接在機臺上做試驗,很難監控參數變化,還會影響生產進度,增加原輔材料的消耗。在創新工作室,范工將檢測器安裝在了一個離線測試平臺上,按照說明書,不斷調整其安裝角度。由于內框紙表面光滑,檢測器發出的光源被直接折射,檢測器接收不到光源;內襯紙表面粗糙,光在漫反射的作用下,有部分光源被反射回來而被檢測器接受。從這個要點出發,將檢測器的閾值設定在700以下即可在內框紙缺失時輸出正確信號。短短3個小時,在無需更換備件,損耗不到一條煙的情況下,其安裝角度的試驗其實已不下百次,完美的解決方案真是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既授技藝也傳師魂
如此精湛的技術背后,傾注的是范工那些不為人知的心血。工控技術時常更新迭代,“工作八小時外”的學習在這個領域中顯得尤為重要。軟件更新了,要跟進,要吃透;設備換代了,要調試,要研究。這些事很多都只能在下班時間完成。“創新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他的座右銘,同時他也是這樣鼓勵車間的新員工。就在四月中旬,范工聯合車間甲班團支部,給青年員工上了一堂生動的“創新”課。認真備課的他給大家介紹了創新工作室的設備及其功能,分享項目開展經驗,并鼓勵青年員工多發揮特長,誠懇邀請有興趣的員工加入到創新隊伍中。
(范禮峰仔細檢查設備)
“創新工作室的設備支持編程實驗與測試,剛畢業的大學生可以很快上手,進而熟悉車間的工控設備原理與邏輯,這是創新工作室摸索出來的員工成長‘捷徑’。青年員工是我們車間的新鮮血液,他們有活力,有拼勁,我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夠助燃他們的創新火花!”技藝需要傳承,范工就是這樣踐行的。如今創新工作室是不少青年員工職業生涯的起點,也是諸多設備故障的終結點,這個平臺較好地推動了車間的技術提升,創新創造。作為車間創新工作的領頭羊范禮峰,求創新,謀實績,他的腳步從未停止,堅定而有力。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