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我被選派到華峽村扶貧,一進村就覺得華峽村這個“峽”字很精妙,形象的描述了全村的環境面貌,這是秦巴山麓的一個小山村,兩山相夾,一條小河在夾縫中緩緩流出。少數富裕的村民十多年前就在河道兩旁建起了房子,享受著飲水、交通、用電等便利,而更多的是散居在深山里的老弱婦孺。青壯年大部分出去打工或上學,混得好的、能在外定居的就不回來了,于是村子日益變成了“空殼村”,路不通、水不到、手機沒信號、產業日漸消退,這不僅僅是華峽村的寫照,更是陜南大多數貧困山村的實際狀況。
陷入“死局”
到崗后,我們認為有產業才能有人氣,才能譚振興,決心將村里的產業做起來,帶動群眾實實在在的多掙些錢!可是缺資源、缺勞力、缺帶頭人,想要發展產業難,想要帶領群眾致富更難。隨后不久,省委省政府頒布了《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以黨支部為引領,建設村級集體法人個體,帶動群眾致富,并給予了稅收、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這個政策讓我們心頭一亮,如果村集體自己能辦企業,那老百姓一定信服,帶動效應一定很強。就這樣開啟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建設。
不過建設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想法剛提出來,就被老支書給否定了,因為有兩大難題:一是缺少有效資產,村集體資產以荒地荒坡、林地為主,賬面資產數字好幾百萬,但無法轉化成為資金,有效資產幾乎為零,沒有啟動資金談何建設?二是缺少專業的村干部,搞市場經濟,需要懂經營的“大腦”,與村務治理的那點本事完全不同,難道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村干部就能搖身一變變成企業家了?
既沒錢、又沒人!而此時“不愿干”的情緒也開始出現。村干部紛紛表示“最害怕產業失敗”,不僅會虧錢,還要擔政治責任、挨處分,還會受到群眾的指責。加上之前縣政府引導發展的木瓜、黃姜、油牡丹等幾項產業都以破產告終,群眾意見很大。不少干部一聽村上自己要搞產業,更是把腦袋搖的圓乎乎的。有幾次開會,剛開始就吵了起來“沒錢,咋搞?虧錢了,你擔責任么?”一句話問的我們啞口無言!
后來,我又請教了不少熟悉農村的朋友,他們給的建議是“不要多事,有補貼直接發給群眾就行,不要自己搞,不沾錢就不沾染因果,只要不出事情,駐村結束了就是你大大的成績”。的確,貧困村的底子太薄,萬一虧損了集體的錢,老百姓的唾沫星子就能罵死你,甚至可能引發上訪,自己和單位都要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集體經濟合作社建設還沒開始,似乎就陷入了死局。
“破局”的微光
法家喜歡講“局”,“局”是資源和關系的總和,“破局”就是對各種資源、關系的重新整合。面對嚴峻的考驗,在省局黨組的領導和支持下,駐村工作隊決心要破這個“死局”。
首先是黨員和群眾的支持。駐村一個月后就迎來了建黨97周年紀念,借助“七一”黨員大會,我充分準備,組織開展了“將貧困戶深度嵌入集體經濟發展鏈條”為主題的黨課,詳細的講述了建設集體經濟的意義,取得了大部分黨員的支持。隨后又動員組織70歲以上老黨員組成“宣講團”,到各個村民小組開展“不忘黨恩、勤勞致富”主題群眾宣傳教育活動,老同志們的信心和威望給群眾帶來了勇氣,群眾也逐步理解了我們的苦心。
得到群眾支持后,我們又與“村三委”集中解決啟動資金的問題。我帶著兩名隊員先是到縣財政局、鎮財政所,對2014年以來省局的幫扶資金賬目進行了全面盤點,將所有已完結項目的結余資金整合起來,經過盤點,居然“擠”出了40萬元!接著是向省局匯報和請示,領導表示我們可以將結余資金用途轉為發展集體產業,并指示我們客觀對待風險,要勇敢,不要害怕,確實經營虧損了也不要緊,省局還可以再支持!
省局的大力支持打消了我們最后的顧慮,聚齊人和錢兩大基本要素,大家終于放開手腳,注冊開戶、考察項目、掛牌成立……一切終于都動了起來,“局”破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建設初見微光。
“開路”的焰火
俗話說無路難,開路更難。做好準備工作后,我們就緊鑼密鼓的開始找項目、找負責人、談合作、買設備。經過村民代表大會商議,大家投票表決,與村上的黨員貧困戶華開穩合作開展土雞養殖項目。首期30萬元投資款迅速投入生產,建起了1座脫溫室、3座標準化雞棚,2萬只“紅15”雞苗投入養殖。
然而,有始未必有終,經驗的缺乏,讓這條土雞養殖之路顯得荊棘叢生。先是運飼料的卡車出了事故,十幾噸飼料打了水漂;再是大風把整個養雞棚的頂膜刮掉,一夜凍死了好幾百只;當地不辦理跨省運輸的土雞檢疫證,每次要拉到西安抽血檢查;開通網店時,農業農村局頒發的營業執照不被電商平臺承認;網上銷售時,平臺抽取的手續費高達20%等等。
這期間,我們全力以赴的呵護著新生的集體經濟合作社,擬合同、跑路辦證、宣傳推廣、快遞寄貨……忙亂之中,我自己也出了一次事故。有一天,我帶著老支書從養雞場回來,沒想到橋面結了冰,車子忽然就橫著滑向河里,把橋上半邊的欄桿全部撞毀才勉強停住。當時大半個車頭已經懸在了橋外面,車輛像蹺蹺板一樣上下搖晃,眼瞅著就要掉進去。山里的冬天更冷一些,河水早就干涸了,只露出河床下嶙峋的石塊,6米多的高度雖然不至于摔死人,但一塊塊閃著寒光的石頭就像長矛一樣簇立在下面。路邊三個正在烤火的老太太想也不想,一把就撲過來拼命拽住。搖搖晃晃的車子正處在臨界狀態上,三個枯瘦的老太太、一點微薄的力氣硬是救下了我們。我趕緊喊醒副駕駛上已經嚇傻的老書記,讓他從我的身上爬出去,我才敢一點點的挪下車。隨后又喊了周圍二十幾個村民,硬生生用繩子和撬棍把車子重新抬上了橋面。
突發的事故讓我回想起來也是一陣陣膽寒,但我們也從未想過退卻。也許就是這種堅持感染和鼓舞了更多的群眾,大家對我們要做的事情予以了前所未有的熱烈支持。我們都一點點、一件件的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然后還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帶著村干部,繼續到物流公司談協議價,到西安的盒馬生鮮學習包裝,到超市談供應合作。土雞出欄時,我們駐村的兩個人自掏腰包,采購了2萬余元的土雞郵寄給安康各縣局的食堂試吃,郵寄給熟悉的單位或朋友做推廣。慢慢地,一些單位開始來單采購。省局領導也予以了大力的支持,機關工會和食堂消費扶貧采購,法務的同志幫助我們審查合同,很多干部職工也直接聯系我們購買。
面對艱難險阻的產業發展道路,我們用苦干實干化成一道焰火,燒荊棘、拓道路,經過一年的不懈努力,2019年全年成雞銷售額突破150萬元,華峽村土雞逐漸在市場上站穩了腳。
“扎根”的綻放
2019年底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召開了大會,公布了年報,并向群眾進行了分紅。看著土雞產業走上了正軌,村里觀望的群眾也開始動心了,紛紛找到村委會要求參與生產,縣上不少養殖大戶也開始訂購華峽村脫溫雞苗。我們商議后認為土雞產業已經到了落地生根、全面推廣帶動的時刻。有了前期打下的基礎,很快就確定了帶動發展的整體思路:采取市場化形式統一供應脫溫雞苗和配套物資,統一技術指導和回收銷售。
然而,2020年春新冠疫情來襲,飼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預訂好的脫溫雞苗紛紛退單,一大批雞苗眼見養活不了,只能掩埋處理。剛剛有點起色的土雞產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機!我們詳細討論研究后,認為危機中潛藏著巨大的機遇,市場上不少雞苗廠家這一年都倒閉了,正是占領市場的好機會!也只有經受住了這次考驗,集體產業才算是在老百姓心里真正落地生根!
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看準疫情過后脫溫雞苗的巨大需求,不退反進,先是在疫情防控宣傳時,逐戶收購玉米,解決當前飼料短缺的燃眉之急。接著,又追加二期投資款10萬元,增建3座標準化脫溫室,加大脫溫雞苗產能。省局選派的掛職副縣長易紅斌同志,更是拿出30萬元無償供合作社周轉。最艱難的兩個月終于熬了過去,4月份疫情放緩后,市場上立刻出現了雞苗脫銷的狀況,華峽村的脫溫雞苗產業趁機占領了大量市場,10余家土雞養殖廠與華峽村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當年實現脫溫雞苗銷售38萬只、產值570余萬,出欄成雞8萬只、產值640余萬,總產值突破1000萬,還帶動全村130余戶參與養殖致富。群眾對我們的及時應對紛紛豎起了大拇指,對土雞產業項目再沒有一點疑慮,集體經濟合作社不僅在市場上,更是在華峽村群眾的心里扎下了根。
如今,三年過去,除了養雞,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又啟動了烤煙、獼猴桃種植項目,盈利是次要目的,帶動群眾增收是主要目的,集體經濟合作社終于由點點微光,綻放出了大彩!
三年間,華峽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從策劃到實施,從零到一千萬,從微光到綻放,這一路走來,可謂風風雨雨,既艱辛也精彩!前不久,華峽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建設的經驗被作為全省優秀案例予以了推廣。
前進的道路依然很漫長,還有無數個煙草人此時此刻正在駐村扶貧,用實際行動推動相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我們也將以更加統一的意志、堅定的決心、務實的作風,履行“四個責任”,勇挑“四個重任”,在陜西煙草新時代的長征路上繼續綻放異彩。
(備注:作者為陜西省局派駐安康市旬陽縣華峽村第一書記?)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