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光榮的人民軍隊。隨著革命戰爭形勢發展,新四軍總部機關駐地曾發生過四次大的遷移,先后經歷過武漢、南昌、皖南(黃山、歙縣、南陵、涇縣等地)、蘇北四個時期。不少新四軍戰士對黃山地區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開國元勛陳毅為黃山題名留下墨寶,粟裕也曾留下遺言要將他的骨灰拋灑在他曾戰斗過的黃山腳下。因此,黃山也是一個與新四軍有密切聯系的英雄城市。后期,為迎接新四軍老首長、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視察東海煙廠(今之蚌埠卷煙廠),開發“黃山”卷煙品牌,正是基于新四軍對黃山懷有的深厚感情。
本文簡述新四軍從誕生、發展到整編轉化的歷史,以志新四軍與黃山的源起與緣歸的歷程。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屬于國民政府戰斗序列,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 、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之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為發揚第一次國共合作所發動的北伐戰爭中原第四軍英勇作戰的鐵血軍魂,于10月將在江南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經中共中央提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新四軍的其他領導人是: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云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1937年11月上旬,葉挺將軍到達延安向中共中央報告籌建新四軍工作。按照中共中央關于軍部暫駐武漢的意見,葉挺、項英先后到達武漢在漢口大和街26號(今勝利街末段)籌建新四軍軍部。
其后,新四軍的發展歷程以軍部成立、皖南事變、抗戰勝利三個重要事件為界,劃分為初期、中期、后期三個時期。
創立初期迅猛發展
根據抗戰形勢發展的需要,新四軍初期軍部共進行了三次大的遷移。
一是從武漢遷移到南昌。在武漢僅12天之后,新四軍軍部于1938年1月6日移駐南昌三眼井(今友竹路7號)。在武漢期間,新四軍與國民政府、中共中央有關建制、編制、干部、裝備、經費關系逐步明確。成立了兩個黨的領導機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改東南局)和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都由項英任書記。
二是從南昌遷移到皖南。在南昌3個月時間,新四軍各部門陸續建立起來。
三是從皖南遷移到蘇北。由于編入新四軍的八省14個地區紅軍游擊隊正在開赴皖南和皖西集結,也為了使指揮機關盡量靠近抗日前線,新四軍軍部于1938年4月4日離開南昌,5日抵達皖南歙縣巖寺鎮,7日又到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麻村,26日進駐南陵縣土塘村,8月2日移駐徑縣云嶺村。軍部在云嶺近三年,直到1941年1月4日晚北移。新四軍軍部在皖南的時段,隊伍蓬勃發展由1938年4月全軍集結整編后的10329人迅猛發展至88744人。
皖南事變后軍部重建
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使國民黨頑固派十分恐懼和嫉恨。1940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將反共重心從華北轉到華中,矛頭主要指向新四軍。他們先是要新四軍全部調到長江以南,隔斷新四軍與八路軍的聯系,以便各個擊破。這一陰謀未能得逞,又要八路軍、新四軍全部開到黃河以北,企圖與日偽軍夾擊予以消滅。
1941年1月,國民黨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葉挺被扣,項英遇害。蔣介石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
為擊退蔣介石掀起的反共高潮,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抗戰,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在江蘇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以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云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軍部將長江南北的新四軍和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統一整編為7個師1個獨立旅。共9萬人。在抗日戰爭的歷史洪濤中,重建軍部后的新四軍團結民眾力量,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力量,取得了新的更大勝利。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作戰2.2萬余次,其中對日偽軍作戰1.9萬余次,殲日偽軍31萬余人;反頑自衛作戰3千余次,殲國民黨頑固派軍14萬余人。新四軍作戰傷亡8.9萬余人。新四軍從最初的1萬余人,發展到擁有主力21.5萬余人,地方武裝9.7萬余人,計31萬余人;另有民兵自衛隊96萬余人。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湘、贛七省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贛、皖江和浙東八塊抗日根據地,面積達25.3萬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萬,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整軍經武逐鹿中原
抗戰勝利后,1945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制定的“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部署,以及在重慶談判中向國民黨作出的讓步,新四軍在浙東、浙西、蘇南、皖南的部隊先后北撤到長江以北地區。與此同時,新四軍軍部和3支部隊北上山東,第三師進軍東北,第五師與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河南軍區等部編為中原軍區。部隊一再重新編組,序列有了很大變動。
1945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領導機關合并。1946年1月7日,成立山東野戰軍,陳毅、黎玉分別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下轄五個二級軍區,山東野戰軍(轄第一、第二縱隊,第七、第八師),兵力約27萬人。留在華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編成了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蔣介石調動62個旅(師)約50萬人大舉進攻華東解放區,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新四軍展開蘇中七戰七捷,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約25萬人。
1946年9月23日,為集中使用兵力,中共中央指示: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指揮機關應合一,成立了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至此,新四軍完成歷史使命,番號撤銷。
日后,由新四軍為主體組成的華東野戰軍成為逐鹿中原埋葬蔣家王朝的絕對主力,而從新四軍中調配北上東北的第三師,也成長為征戰東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屢建奇功的雄師勁旅。
存續為期近十年的新四軍作為我黨領導的軍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永遠為后人銘記。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