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遼寧西豐農村長大,當年每個村子里都有幾個抽煙袋的老年人。他們的煙袋和煙荷包從不離身,煙袋成了他們身上的裝飾,也是他們終身不棄的嗜好。那時候我還小,覺得抽煙袋都是男人們的事,沒想到在村里抽煙袋的老太太也不少,姚奶奶就是其中的一個。在我印象里,村子里不抽煙的人很少,不同的是年輕人抽煙卷兒,而老年人抽煙袋。就連蛇都怕抽煙袋的人,一嗅到他們身上的煙味就跑不動了。
東北人喜歡抽旱煙,這是個風俗,據說也有幾百年歷史了,以前抽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在機制煙出現前,東北人抽煙袋,外國人抽雪茄,這是標配,這情景在電影中總能看到。那咱就說說過去我們西豐人用的煙袋吧?一般來說煙袋是抽煙之人的必備之物,講究一點的人對煙袋要求很高,煙袋的好壞也代表一個人的身份,細節都體現在制作煙袋的材料上,好的煙袋用料非常昂貴。
煙袋由煙嘴、煙桿、煙鍋組成。煙嘴俗稱“煙袋嘴兒”,質料以翡翠、瑪瑙、玉石居多;煙鍋名“煙袋鍋兒”,一般銅質的多,形狀似袖珍炊具,故得名;煙桿也叫“煙袋桿兒”,細竹或木質,多刻有花紋裝飾,長則2尺,短者尺余。建國前,關東鄉間成年男女幾乎都吸煙,中老年男女尤甚。外鄉人見之為怪,便有民謠云:“關東城,七大怪,……十七八姑娘叼著大煙袋”。
通常,老太太用的煙袋又細又長,出行,煙口袋懸吊腋下;居家,盛煙的“煙笸籮”置于炕上,供大家吸之,這是東北人接人待物的一種禮儀。而男子用的煙袋較短小,吸煙時用手托著,不吸的時候立放煙口袋中,別于腰際,以無礙勞動為準。那時候煙癮大的人都有外號,什么劉大煙袋,白大煙袋!舊時,滿族婚俗中有“放定”之儀,就是雙方接受了“裝煙”之禮就代表婚事成了的意思?!叭张検⒎?#xff0c;出見男家尊長,并以旱煙袋裝煙,依次相敬,謂之‘裝煙’。又,新媳婦‘過門’,每日早夕,必為公婆裝煙一袋,否則視為不孝?!奔词宫F在婚禮上還一直延續著新娘子給客人“點煙”的習俗,代表敬意。
我們村的人喜歡抽旱煙。多是自給自足,很少到市場去買。每到開春,春雨剛剛灑落,農家房前屋后,便有一方方苗床展綠。然后趁下雨移裁入田,再經鏟、梢、掐尖、打叉等工序,秋天把煙葉收回來,俗稱“打煙”。為了方便用草繩夾住煙葉,一般不掰葉,而是用小刀帶拐一塊割下來,這樣易于吊掛晾曬。技術要點:煙葉白天晾曬,夜間“搭露水”,搭露這個環節尤為重要,露水要搭得適中才行,搭過頭了和沒搭好都不行,沒搭好露抽起來要火,老鬧心了!雨天千萬不能讓雨澆了,澆了這煙就廢了。
記得個叫蛤蟆頭老品種旱煙,也有叫蛤蟆癩的。上煙兒的時候,也就是煙葉要成熟了,原本光滑的煙葉背面起一層疙疙瘩瘩的東西,用手一摸發粘,人們稱其為上煙兒了,這時必須割煙,不然讓雨澆了這煙兒就掉了,煙味也就沒了,就別提什么煙勁兒了。這種蛤蟆頭煙一般人受不了,只有煙癮大的人才能享受。當年姚奶奶家種的就是這種蛤蟆頭。雖然我不抽煙,但我從小就跟煙打交道,因為父親就抽煙,還因為抽煙把柴河垛弄著過,所以我對抽煙這事沒什么興趣。
到了八十年代,機制卷煙開始流行,人們叫它“洋煙”或“煙卷兒”。這東西青年人喜歡,視為一種時尚,而煙齡較長煙癮較重的老年人仍然“蛤蟆癩”“老旱煙不改”!隨著這些老年人的離去,煙袋作為佩掛的時代也就一去不返了,令人感慨也令人唏噓。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