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閣,又稱“龍蟠磯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qū)小東門外的長江龍蟠磯之上,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湖北當(dāng)陽卷煙廠長陽分廠出品過“觀音閣”煙標(biāo)。
觀音閣布局得體,構(gòu)筑精巧,朱檻回廊,重檐飛楹,顯示出典型的江南民間建筑藝術(shù)特色,集儒、釋、道三教文化于一體,在萬里長江之中僅此一處,故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閣”。早在宋代時,長江鄂州段的龍蟠磯就建有廟宇,但因長江經(jīng)常發(fā)洪水,把廟宇沖毀,而當(dāng)?shù)氐陌傩湛倳趶R毀之后,不斷進行重建,直到元代,才正式把所建的廟,取名觀音閣。據(jù)《武昌縣志》記載:宋時龍蟠磯建寺,歷代有興廢。元代再建龍蟠寺,又名觀音閣。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毀,后知縣許穡卿重建,有觀瀾亭、寅賓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