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一支黃鶴樓香煙,任煙氣裊裊升騰,采用源自神農架香溪源附近的天然煙葉,同時添加神農香菊等多種天然本草香煙料,香氣優雅,口感飄逸,回味滿足。微閉雙眼,思緒飛揚,蕩起小舟,順流來到久違的香溪源。
香溪兩岸多香草。秋天來到,晨曦中,山坡上、灌木叢邊、崖頭、嶺上開滿了明亮如火,嘹亮如歌,濃烈如酒的野菊花。沒有蝴蝶的翩翩飛舞,沒有蜜蜂的嗡嗡嚶嚶,但不絕如縷的清香和美麗,使得清靜岑寂的大山滿目金黃,生機勃勃。
這種野菊花形嬌小,但香味奇特,是神農架獨有的植物,喜溫暖,耐寒冷,被命名為神農香菊,它的花、葉、根都可提取香料,而且香料的含量極高。它們在香溪源頭終年盛開,香溪自然千古香飄飄了。
沿著清泉逆流而上,曲徑幽深。溪水一會潺潺流淌,一會嘩嘩奔騰而下,見慣了別處的綠水,看香溪源河道里的水就特別的晶瑩冷艷。走過小橋、流水、山花和瀑布,但見一個不大的深潭,源源不斷的泉水從地下涌出,如果不是一旁大石上書“香溪源”三字,還真想象不出這里就是香溪的源頭,一個從開始就精致柔美的源頭。它的奇峰競秀,林海深處,云游霧繞,林間開滿了奇花異草。溪水從峽谷石縫中流出,初出無聲,在兩丈處驟然增大,激石拍岸,勢若游龍。順峽谷咆哮而下,薄霧茫茫,籠罩河谷,潺潺水聲與鳥聲共鳴。兩岸蒼松勁柏蔭濃,爽氣撲面。
香溪源的溪水,水質純凈,水色清澈,一眼望下去,就能看到溪水底部那色彩絢麗的鵝卵石,以及那一群群在石縫中捉迷藏的魚兒。山石底部靠近溪水的地方已被溪水長年的侵蝕而蝕出一個個小孔,鋪上一層綠色的青苔,顯得越發古老而神秘了。
作為長江的萬千河流之一,僅有80公里的香溪哺育出了中國歷史上一代佳人——王昭君。關于香溪香起何處,就與這位世稱的“四大美人之一”有關。據《興山縣志》載:“昭君臨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盡香。”又傳說碧綠深潭是炎帝神農氏采藥后的洗藥池,池水盡得神農百藥之精華,受天地日月之靈氣,故芳香襲人。香溪源頭,奇峰競秀,林海深處,云游霧繞。林間野花競放,山中溪河縱橫,真是幽谷清溪、香花遍野的靈秀之地,有人用四句話總結說:碧水源流長,神農百草房,佳人傳美名,香溪水更香。
還有一個傳說與茶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少女時的王昭君常在香溪河畔的茶園里采茶,并向采茶姑娘們學唱采茶歌,昭君還把自己親手焙制的新茶送給四鄉八鄰的姐妹們品嘗,那些喝過昭君贈茶的姑娘們一個個越長越美麗;唐朝時茶葉專家陸羽曾泛舟長江,經過香溪口時,為香溪水的清澈甘甜所吸引,一直尋至香溪源頭,用香溪源之水煮茶品嘗,頓時滿口清香,心曠神怡,稱香溪源為“天下第十四泉”。
才子佳人同故鄉。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也是香溪水哺育長大。有這樣一首打油詩說:“昭君何以美,屈原何以偉,探得香溪源,自知其中味。”屈原在香溪歌謠的旋律聲中成長,昭君品讀著屈原的《橘頌》篇章出落成一個窈窕淑女。他們都飲著來自香溪源的河水,他們都崇拜故鄉的太陽,他們都聞山里的橘香,他們都沐浴過家鄉的月光,他們都愛著故土上的人民,他們都少年離開家鄉一去不返,他們都給故鄉增添了無限的殊榮。
煙地里,到處是煙農和工人們忙碌的身影,他們頭上戴著遮雨帽、身上披著塑料薄膜、褲腿上沾滿了泥土,有的打孔、有的放煙苗、有的栽煙苗……像“精靈”一樣快速、來回地穿梭在鋪滿地膜的壟溝間,動作麻利而嫻熟。香溪滋潤下,百草園里270多種植物在合唱,身臨其境,仿佛回到高山深谷,聽溪澗琮琮,賞奇花異卉。
朋友們有幸到香溪,探訪這條河香自何處,不妨用香溪水泡一壺茶,把心靈沉浸到悠悠飄香的茶水之中,看一只翩遷起舞的白鶴從杯口處升騰而起,自然之香、美人之香、詩書之香、文化之香、精神之香,撲鼻而來。我們會在遐想連篇中,度過一段美好時光。“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如果把周敦頤《愛蓮說》中列舉的菊、牡丹和蓮分別代指煙酒茶,也許不算牽強。“晉陶淵明獨愛菊……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黃鶴樓淡雅香萃取珍稀本草神農香菊為主香料,怎能不“香遠益清”,回味悠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