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煙和薄荷味的煙是兩碼事,兩者差別非常大。薄荷煙出現是因為窮,而薄荷味的煙卻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象征。
這么說,有很多人會不明白。不都是用薄荷做原料的煙嗎?兩者差別就那么大嗎?
六、七十年代,特別是七十年代初期,是中國農村非常貧困的時期,那時候連吃飯都成問題,更別說抽煙了。商店里的煙倒是有,價格也不高,只有幾分錢一包。就那樣也不是人人都能抽得起的。大多數農民抽的是自己手工卷的煙。
我的堂祖父(祖父的哥哥)在自制卷煙方面非常有經驗。家里自備個小卷煙機,巴掌大小。卷煙的時候先把紙平放好,上面鋪上煙絲,然后手搖動小把手,把紙和煙絲一起卷起來,就會出來一支香煙。方便好用。別人也自制卷煙,但都是隨手撕塊紙塊,卷點煙絲,兩手搓起來一卷,再用舌頭蘸點口水把接口處縫合,這樣也能造出一支煙。
堂祖父從小就是多種經營愛好者,一直都有種植煙葉的習慣,所以他從不缺煙絲。階級斗爭和斗私批修剛開始并不怎么嚴厲,多數時候就是個走個形式,所以才能讓他偏安一隅,專心種煙。他也自己經常拿出自制的卷煙炫耀,說商店里無論多貴的煙,都比不上他自己造的煙。因為他的煙用的是上等料,煙廠賣給農民的煙用的都是下腳料。好煙絲都弄去給領導人抽了。他的說法得到了大多數農民的廣泛認同。
但是好景不長,他的煙葉就和“資本主義尾巴”被歸為一類,讓他限期自己“割掉”。家中沒有煙葉,集市上又買不到。煙癮發作,沒有辦法,他就和許多人一樣,卷點樹葉將就抽。后來發現樹葉“沒有勁”,就開始尋找新的替代品。
剛開始抽的是“山湖草”。不知這個名字是否這樣的寫法。草的模樣在我的記憶中也有點模糊。依稀記得它是偏長的葉子,帶點赭紅的顏色,形狀有點像溝渠路邊的“茅草”。這種草“煙勁”確實大,帶點辣味,嗆嗓子,有點像煙葉,但沒有煙葉口感柔和。老煙民抽還行,煙齡較短的經常被辣得眼淚鼻涕一起淌。
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有煙味,比較新潮,能為大多數煙民所喜愛的新型“煙草”就開始被隆重推出。筆者繞了一大圈,羅里巴索到現在其實就是為了把它引出來。這就是薄荷。
薄荷那時候滿地都是,不像現在這樣稀缺。不管是田地頭,還是路邊,或是河堰上,都隨手可取。因為刺激性味道極重,綠色汁水沾到衣服上或手上又很難清洗,所以并不受人待見。誰也沒想到這東西能做成煙葉。
沒煙抽的日子,很多煙民都是亂琢磨的。今天試試這個,明天再嘗嘗那個。反正覺得身邊的這些植物嘗了也不會毒死人,大不了味道不對以后不碰它。
堂祖父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相中了薄荷。有一天干活累了,躺在渠埂上歇息,想抽煙又沒有,心里頓時不是滋味。想找“山湖草”跟前又尋不著;連一把樹葉都找不到,想找就得跑到很想的地方。這時,恰巧旁邊一棵枯死的薄荷闖入了他的眼簾。曬得挺干的,點火就著的那種。堂祖父隨身拿出一小方紙來,把薄荷葉子揉碎放在上面。然后就拿出了火刀和火石——一方磨得發亮的小鐵塊和一塊小石頭。為了省錢,他一般不用火柴,需用火的是時候,就把這兩樣東西拿出來,在太陽底下,不急不慢地敲打。火星濺出來迸到紙上,可以把紙點著。后來出現了放大鏡,就可以用放大鏡對著太陽取火,使用起來比火石火刀方便多了。
取火成功后,小鄉村第一支薄荷煙宣告誕生。清涼爽口,提神、健腦。這個發現,讓堂祖父激動了半天。以后沒事就抽薄荷煙,并毫無保留地把這個秘密告訴了煙民。一時間,手卷薄荷煙風靡小鄉村,著實大出了一回風頭。
時隔不久,上級開始安排煉薄荷油。各小隊都在村莊顯著位置張起大鍋,就是那種長著長長鼻子的大鍋。下面支著高高的灶臺,便于點火加熱。各村開始大面積種植薄荷,那時候仿佛全世界的空氣中都彌漫著薄荷的味道。而且被提煉過的薄荷,遺棄在路邊一堆堆的,發生令人作嘔的難聞味道。白天干活聞夠了薄荷味,收工回家,看一眼薄荷都不舒服。更別提抽薄荷煙了。薄荷煙就這樣被遺忘了,悄無聲息地退出了煙民的世界。
在我三十八歲的時候,第一次聽說還真有薄荷味的香煙,并且有幸得觀其尊容:那是一種扁盒細支煙。抽出一支放到鼻子底下聞了聞,久違的腐爛薄荷的氣息,多年以后再次刺激了我的腦神經。我厭惡地把它放回煙盒,還給了主人。
堂祖父在我不到三十歲時就因為喉癌去世了。這是個勤勞而又心靈手巧的老農民。一生平淡無奇,為人忠厚。他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捉魚摸蝦。感謝他老人家在我幼年時,為我留下了許多值得回味一生的記憶,讓枯燥童年充滿快樂。
? ? ? ? ? ? ? ? ? ? ? ? ? ?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