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代劇《生萬物》播出后獲得廣泛好評,其對農耕文明的細膩呈現和對歷史人物的立體塑造贏得了觀眾認可。不過,也有一些不同聲音:有觀眾質疑劇中"農村場景過于整潔",認為美化了舊時代;有人批評人物塑造標準不夠鮮明。面對這些爭議,央視罕見地公開發聲,明確支持"不苛責當時"的創作原則,強調要在理解歷史語境的基礎上審視過往。
“創作者以同情的筆觸描繪這些角色,正視時代局限,不輕易以當代觀念居高臨下評判。”
幾乎同一時間,另一場關于歷史文化的爭議也在發酵——控煙志愿者投訴魯迅紀念館附近的"夾煙墻畫",建議將文豪的抽煙動作改為"右手握拳"。這一投訴事件,恰恰成為央視"不苛責當時"立場的最佳注腳。
"不苛責當時"的現實意義
從《生萬物》到魯迅抽煙投訴,我們看到了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表現:用現代標準要求歷史人物。央視的態度反映了一種成熟的文化立場:承認歷史的復雜性,在堅持現代價值判斷的同時,避免用單一標準苛求歷史。這種立場具有重要意義——它既維護了歷史文化的完整性,也體現了真正的文化自信。一個自信的文化,應該有能力面對自己歷史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而不是通過"凈化"歷史來營造虛假的完美感。
這種文化立場的價值,在魯迅抽煙投訴事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控煙志愿者投訴魯迅紀念館的"夾煙墻畫",建議改為"右手握拳",表面上是出于對青少年健康的關切,但這種做法卻值得商榷。
這種極端控煙思維的問題在于,它將復雜的歷史人物簡化為單一行為的載體,完全無視歷史語境和文化價值。在他們眼中,魯迅不再是那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文學巨匠,而僅僅是一個"抽煙的壞榜樣"。這種認知的淺薄令人擔憂。更讓人警惕的是,這種投訴反映出的文化審查傾向。魯迅抽煙是歷史事實,夾煙沉思的形象已經成為幾代人的文化記憶,代表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精神狀態。要求修改這一經典形象,實質上是要求歷史符合現代的道德想象。
如果按照這種邏輯,李白的酒詩、《水滸傳》的暴力情節都可能成為被"修正"的對象。這種做法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更可能導致對傳統文化的系統性破壞。這正是央視所反對的"苛責當時"的典型表現。
理性控煙的正確路徑
面對這種極端做法,我們需要思考:真正的問題不在于歷史人物是否完美,而在于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理解歷史。一個成熟的教育體系,應該能夠幫助學生在了解歷史真相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現代價值判斷。
我們完全可以告訴青少年:魯迅抽煙是那個時代的選擇,當時人們對煙草危害認識有限;同時也要讓他們了解現代醫學對吸煙危害的科學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既尊重了歷史,又傳遞了現代理念,遠比修改歷史形象更有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極端控煙做法不僅無助于控煙事業,反而可能產生負面效果。它暴露出某些控煙人士對教育方式的誤解——認為青少年會因為看到歷史人物抽煙就被"帶壞",這種想法本身就低估了青少年的判斷能力。真正有效的控煙宣傳應該建立在科學基礎上,通過教育讓人們了解吸煙的健康危害,而不是通過刪改歷史文化符號來實現目標。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公共資源和社會注意力,也偏離了控煙工作的正確方向。
控煙志愿者的熱情值得肯定,但方法需要更加科學理性。與其糾結于歷史人物的行為表現,不如將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控煙宣傳和健康教育中,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社會效果。
文化傳承的平衡智慧
央媒"不苛責當時"的立場為我們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提供了智慧:既要堅持現代價值觀念,也要尊重歷史文化的完整性;既要關注現實問題,也要維護文化傳承的連續性。這種平衡需要全社會的理性參與。我們需要理性的媒體引導,科學的教育方法,包容的公共討論,以及慎重的決策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傳承與創新的最佳平衡點。
掐了魯迅的煙,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個歷史細節,更是對歷史復雜性的理解能力。而這種理解能力,恰恰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讓歷史人物在歷史中真實存在,讓現代價值在現實中發揮作用,讓理性討論在分歧中尋求共識——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文化生態。央視的表態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體現在面對歷史復雜性時的坦然與包容。
原創聲明:本文系煙草在線用戶原創,所有觀點、分析及結論均代表作者個人立場,與本平臺及其他關聯機構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決策建議或專業指導。本平臺不對因依賴本文信息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責任。
版權聲明:未經作者書面明確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全文/部分轉載、摘編、復制、傳播或建立鏡像)使用本文內容。若需轉載或引用,請提前聯系煙小蜜客服(微信號tobacco_yczx)獲得許可,同時注明作者姓名及原文出處。違反上述聲明者,作者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