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看到幾起涉及吸煙的爭議事件,作為一個普通煙民,想聊聊我們這個群體面臨的現狀。
從18米說起
先說說最近引發熱議的廣場事件。廣東某廣場上,一位男士在抽煙,18米外一位正在直播的女生走過來要求他掐煙,被拒絕后直接潑了水。女生的理由是"空氣流通,我聞到了不舒服"。
18米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一棟樓房的高度,或者籃球場的長度。在這樣的距離下,煙味能否構成實質性影響,確實值得商榷。但這件事背后反映的,其實是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煙民和非煙民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類似的爭議其實不止這一起。深圳地鐵站里,一位男士在站內吸煙被勸阻,他的回應很直白:"我煙癮比較大。"雖然地鐵站明確禁煙,但這句話背后的無奈,相信很多煙民都能感同身受。
從廣場的18米爭議到地鐵站的明確違規,我們可以看出,煙民面臨的不僅僅是規則限制,更是日益收縮的生存空間。
空間在哪里?
說到生存空間,這確實是個現實問題。室內公共場所基本都禁煙了,這個趨勢我們理解也支持。戶外呢?商場門口有保安勸阻,寫字樓下有禁煙標識,公園里也越來越多"無煙環境"的牌子。
以前還能在一些指定區域解決,現在連這樣的地方都在減少。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到底還能在哪里抽煙?這不是矯情,而是每個煙民每天都要面對的實際困擾。
也正是因為可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少,才會出現地鐵站內抽煙這樣明顯違規的行為。當合理的需求找不到合適的出口時,就容易產生不合理的表達方式。
理解的邊界
從不吸煙人群的角度看,他們不喜歡煙味,擔心健康影響,這些想法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每個人都有追求舒適環境的權利。但從煙民的角度看,我們也希望找到一個不影響別人、自己又能解決需求的地方。
問題在于,雙方對"影響"的定義存在分歧。18米的距離算不算影響?室外通風環境下的煙味算不算健康威脅?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的是相互理解和妥協。
大多數煙民其實都有基本的公德心,會主動避開兒童、孕婦聚集的區域,也會選擇人少的角落。但當這種自覺被質疑,當合理的空間被不斷壓縮時,矛盾就容易產生。
方式決定結果
回到廣場潑水這件事,即便女生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處理方式確實欠妥。直接潑水不僅激化矛盾,也容易讓人質疑動機。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很難真正解決問題。
如果真的覺得不舒服,完全可以采用更溫和的方式:禮貌地說明情況,或者簡單地換個位置。畢竟廣場那么大,總有適合各自需求的空間。良好的溝通往往比強硬的對抗更有效。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是希望通過對抗來證明自己的立場,還是希望通過協商來解決實際問題?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尋找平衡
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是能夠包容不同生活方式的社會。這不意味著縱容有害行為,而是在規則框架內尋求最大公約數。對于吸煙這件事,完全的禁止可能不現實,完全的放任肯定不合適。
關鍵是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保護不吸煙者的權利,也給煙民留下合理的空間。這需要社會各方的理性討論,而不是簡單的站隊和對立。
其實很多時候,沖突的產生往往是因為缺乏有效溝通。如果那位女生能夠心平氣和地說明自己的困擾,如果那位男士能夠表示理解并主動配合,結果可能完全不同。我們需要的不是針鋒相對的對抗,而是相互理解基礎上的協商。
最后的話
作為煙民,我們承認吸煙確實有害健康,也理解社會對此的擔憂。但我們也希望能夠得到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有一個可以正常生活的空間。
這不是為吸煙辯護,而是為一種更包容、更理性的社會氛圍發聲。畢竟,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應該是讓每個群體都能找到自己位置的社會。當我們學會理解和包容時,那些看似無解的矛盾,或許就有了轉機。
原創聲明:本文系煙草在線用戶原創,所有觀點、分析及結論均代表作者個人立場,與本平臺及其他關聯機構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決策建議或專業指導。本平臺不對因依賴本文信息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責任。
版權聲明:未經作者書面明確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全文/部分轉載、摘編、復制、傳播或建立鏡像)使用本文內容。若需轉載或引用,請提前聯系煙小蜜客服(微信號tobacco_yczx)獲得許可,同時注明作者姓名及原文出處。違反上述聲明者,作者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