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指關節略顯粗大,卻能精準感知設備的細微振動;他的目光專注如炬,常俯身于圖紙和機器前,一待就是數小時。在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長沙卷煙廠,資深機械技術員彭鑄以近四十載的專注深耕,成為設備技術領域的標桿。
速度背后的硬功夫
那一年臨近年關,一臺新型卷接設備運抵廠房。厚厚的調試手冊堆在操作臺上,按照過往經驗,沒有兩三個月,新設備根本無法穩定形成產能,但生產任務“軍令如山”。
彭鑄臨危受命,成為調試攻堅核心成員,這時的他沒有絲毫猶豫,反而在心里盤算著怎么用最短的時間把設備調試好。這不,設備一進車間,他就帶著工具箱蹲在了旁邊,協調設備、生產、工藝、物配、安全、車間等多部門技術人員,對照手冊要求,分秒必爭地對新設備每個部件、每項參數進行細致精調精校,確保調試計劃“日清日結”。
憑借對設備原理的爛熟于心和以往調試積累的豐富經驗,他優化流程、大膽嘗試,帶著團隊在連續奮戰18個晝夜后,成功讓這臺“巨無霸”流暢運轉,穩定產出了第一批合格卷煙,為生產攻堅提供有力支撐。設備廠家聞訊后驚嘆:這速度,刷新了該機型在行業內的調試紀錄!
傾囊相授傳真經
彭鑄的魅力,不止在精湛的技術,更在他無私的分享與謙和的品格。他不善言辭,卻總能用最樸實的語言和最直接的動作,把復雜的機械原理講明白。工具箱里他常用的工具,都磨得锃亮,那是歲月的痕跡,也是他教學的教具。
有位年輕技術員記得,第一次調試進口高速機時,他反復調整參數,機器卻總在高速運行時發出刺耳的異響,急得他額頭冒汗。彭鑄聞聲走過來,沒有立即動手,而是拉過一張舊圖紙鋪在操作臺上,指著復雜的傳動結構問:“你先說說,你是怎么想的?調了哪里?”聽完他的思路,彭鑄拿起一支紅筆,在圖紙上用力圈出一個齒輪組:“問題可能在這兒。高速下,這個嚙合點的徑向力平衡你沒考慮周全?!币徽Z點醒夢中人。
那天晚上,彭鑄蹲在機器旁,用手電筒照著關鍵部位,與年輕技術員一起一次次嘗試,不斷記錄數據,不時用沾著油污的手指在圖紙上比劃受力分析。推導公式、計算參數、調整、再測試……直到凌晨三點,異響終于消失,機器平穩運行。
在他的悉心帶教下,一批批年輕技術員快速成長起來,成了部門的頂梁柱。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個人的力量再強也有限,團隊擰成一股繩才能造出真功夫?!边@句話,他用了四十年去踐行。
圖為彭鑄在查看設備運行數據(袁天明/攝)
經驗化火照來人
近四十年與設備朝夕相處,彭鑄深知,個人經驗再寶貴,也會隨著時間流逝淡去。他有一個樸素的堅持:“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僅僅記錄還不夠,他要把自己摸爬滾打幾十年積累的“真經”,變成大家都能看得懂、用得上的“標準答案”。
他帶領團隊系統梳理了數十年積累的設備運行、故障診斷、維護保養的經驗,查閱大量設備檔案和技術資料,并在車間反復驗證操作步驟。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設備維修手冊》《設備項修作業指導書》《設備操作保養標準手冊》相繼編制完成。這些手冊覆蓋了工廠所有卷接設備機型,圖文并茂、步驟清晰,成為設備維修人員不可或缺的“操作寶典”,大幅提升了維修效率和規范性。
這些沉甸甸的文件,是彭鑄對工廠的深厚貢獻,是他留給后來者最珍貴的“火種”。它們將個人經驗制度化、體系化,持續為工廠的設備管理注入不竭動力。
彭鑄的故事里,有對設備的了如指掌,有實實在在地解決難題,柜子里那些卷了邊、泛了黃的圖紙上,布滿了不同顏色筆跡的批注和計算草稿,都印刻著他奮斗的痕跡。他用近四十年的光陰,生動詮釋了“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