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煙葉是行業發展的基礎。
原料保障能力的提高,支撐著重點品牌品質的提升,推動著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2003年,中式卷煙成為煙草科技主攻方向,明確了以中國煙葉為主體、高檔進口煙葉為補充的原料供應體系。
2004年啟動的部分替代進口煙葉工作是特色優質煙葉開發的技術先行,標志著中國煙葉生產進入了主攻質量、彰顯特色的新階段。
2008年,特色優質煙葉開發正式啟動,確定了“提高質量水平、突出風格特色”的主攻方向,煙葉品質持續改善,風格特色進一步彰顯。
通過10多年的特色優質煙葉開發工作,行業上下轉變了煙葉質量觀念,樹立了先進生產理念,有效緩解了結構性矛盾,有力支撐了知名卷煙品牌的快速發展,成效顯著,意義深遠。
煙葉品質特色化——把特色放在第一位
從部分替代進口煙葉開發到特色優質煙葉開發,從“良區、良種、良法”配套到“生態決定特色、品種彰顯特色、技術保障特色”,行業對特色優質煙葉開發的理念在實踐中不斷深化。
生態決定特色。
生態環境對煙葉品質的貢獻度超過50%,要種出特色煙葉,生態環境至關重要。
2011年,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界頭鎮成為云南首批建設的4個“黃金走廊特色優質煙葉生態示范區”之一,這主要得益于其優越的自然環境,為綠色生態優質煙葉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
皖南焦甜香特色煙葉開發也是從生態入手,摸清了焦甜香煙葉生產的核心生態區,進而儲備了72.6萬畝最適宜土壤資源,開展了64項焦甜香特色煙葉項目研究,使得皖南焦甜香煙葉逐步從“一塊地”拓展到“一片天”,種植面積從2005年0.4萬畝發展到2014年的11.8萬畝。
品種彰顯特色。
品種與生態的關系,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紅花大金元”、“翠碧一號”就是很好的特色品種。品種的開發要與當地生態環境相結合,要與品牌導向相結合。
國家局副局長楊培森在去年的全國煙葉收購暨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現場會上強調:“開發特色品種,不要把產量放在第一位,而要把特色放在第一位,優質適產?!?/p>
近年來,行業品種選育和引進力度很大,除了傳統選育辦法,還應用了太空育種、基因技術等手段,加快了特色品種的選育。像“紅花大金元”,最難解決的問題是感染黑脛病,通過基因技術,就可以敲除感染黑脛病的基因。
技術保障特色。
要把特色作為第一評判標準,在運用過程中通過不斷完善技術方案、技術標準,做到定品牌、定目標、定區域、定品種、定技術、定規模。
原料每年都在變化,區域、氣候、品種也在變化,上煙集團的“中華”品牌從過去年產十幾萬箱,到現在突破一百萬箱,品質、質量始終保持穩定,配方技術和工藝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配方中對每片煙葉認真評吸、重新組合,組合出來的香氣和品質始終保持不變。
原料供應基地化——以品牌需求為導向
供應基地化開辟了一條以品牌需求為導向的煙葉生產路徑。
2008年3月,國家局啟動煙葉資源配置方式改革,提出廠辦基地的思路;在同年4月召開的全國煙葉生產技術研討會,把特色煙葉開發與建設品牌導向型基地結合到一起,提出建設8個以上重點骨干品牌原料基地的工作目標。
2010年,國家局正式明確“三化”要求,將原料供應基地化與煙葉品質特色化、生產方式現代化同步推進,找到了一條堅持品牌導向、堅持工商共建、堅持單元統籌的煙葉生產路徑。
這時,特色煙葉開發已成為一個以工業需求為導向,工商研合力滿足品牌原料需求的保障平臺。它以品牌導向型煙葉基地為載體,把工商研三方緊密聯系在一起,從關注品牌發展、研究原料需求到全程參與煙葉生產,形成了齊抓共管、發展共贏的新模式。
這種模式轉變了原來的工作方式——商業企業更多地從需求者、應用者角度研究生產問題;工業企業則深度介入到煙葉生產全過程,主動參與基地煙葉生產。
這種模式形成了工作合力——品牌發展和優質特色成為雙方共同目標,調動了雙方積極性。工商聯合組建技術合作中心;湖南中煙、湖北中煙等向基地派駐技術骨干、培養“三師”隊伍,為煙葉生產注入新活力。
這種模式深化了工作內容——共同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共同開發特色優質煙葉,聯合開展科技攻關。上煙集團建立千畝試驗場、安徽中煙建立聯合實驗室,工作內容不斷深化。
近年來,各煙葉產區特色煙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品牌導向型基地單元數量從2008年的10個發展到2014年的165個,規模從70萬畝發展到280萬畝,產量從200萬擔增加到825萬擔,持續滿足品牌發展需要。
當然,在煙葉“控總量、守紅線”的形勢下,基地單元建設關鍵不在數量而在質量。
因此,國家局決定放緩特色煙葉規模開發速度,把今年確定為基地單元建設鞏固完善年,暫不安排新增基地單元,主要任務是對已建單元開展再評價和再提升,促進特色煙葉開發工作重心由數量、質量并重向全面抓煙葉特色轉變。
生產方式現代化——以科技進步為支撐
煙葉生產只有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特色優質,才能真正實現持續發展。
近些年,各產區在控總量的前提下,工作重心全面轉向煙葉品質提升,緊緊圍繞“生態、特色、優質、安全”,找準關鍵節點,從土壤、品種、施肥、育苗、移栽、烘烤上下功夫,深化適用技術推廣應用,煙葉“一生管理”、科學延長生長期、煙葉GAP管理等先進理念得到較好落實,技術創新、技術集成、技術落實齊頭并進,煙葉品質和特色化水平全面提升。
土壤是煙葉賴以生存的基礎。去年,各地突出土壤保育,推廣綠肥種植170萬畝,施用有機肥1079萬畝,冬翻深耕1436萬畝,投放煙蚜繭蜂801萬畝,提升了煙葉可持續發展能力。
成熟度是煙葉品質的核心。2014年,各煙葉產區推廣小苗膜下深栽技術1044萬畝,有效延長了10天左右的大田生長時間。湖南、河南等產區示范推廣上部4~6片葉充分成熟一次采收,煙葉質量水平明顯提高,得到工業企業充分認可。
綠色安全、低危害是特色優質煙葉應有之義,堅持安全生產是品質特色化的重要保障。各產區以GAP管理為手段強化煙葉安全生產,初步建立了煙草有害生物綜合防治體系。去年是煙蚜繭蜂防治煙蚜技術在全國推廣的第一年,云南基本普及,其他15個主煙區共計推廣163.09萬畝,覆蓋全國植煙面積14.13%,防蚜蟲用藥量平均減少28.60%,防治效果得到了煙農的認可。
實踐證明,行業從一開始就牢牢抓住科技進步,在推進特色優質煙葉開發過程中,始終把科技進步擺出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把特色優質煙葉重大專項與生產技術相結合,不斷提升煙葉品質、彰顯特色,極大提升了特色優質煙葉的保障能力。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