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貴州日報》報道 彭大林早年當過知青,后一直在企業工作,幾十年的書法自修經歷,成就了他那磅礴的藝術氣勢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無論是條幅長卷,還是咫尺小品,都呈現出一種骨力和風貌,郁郁芊芊之象發于筆墨之間,給人以一種全新的審美意境。書法是舒展懷抱、陶冶性情的藝術活動,欣賞彭大林的書法作品,可感受到他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對藝術生命的深刻理解;他的作品中浸潤彌漫出來的思辨色彩,源于他的人生積淀、溫暖情懷、對前人足跡的堅定追隨以及始終秉持的創新精神。品讀彭大林作品中的一個部分,從中我們可以窺聽到彭大林的內心語境和藝術臺詞。
人物名片
彭大林,1954年10月生于貴陽,祖籍湖南湘鄉,貴州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貴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研究院會員,黃果樹煙草集團攝影書畫協會副會長。
自幼愛好書法,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刻苦鉆研博采眾長,吸取古今書法家的精髓并融入自己的書法風格之中。長期利用業余時間和國內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廣泛學習交流,為弘揚民族文化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多次參加國家和省內各項書法大賽并獲獎。
彭大林比我長兩歲,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現已是年近花甲的人了。我和他相識于1974年,那時我們剛從學校高中畢業。在那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年代,我們懷著“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的革命豪情,各自奔向那廣闊的天地,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他被分配到陽關農場五大隊當知青,這一當就是三年多。
1975年夏天,我們正頂著烈日在田間勞動。忽然,從山頂上傳來了馬達的轟鳴聲,我們放下手中的活計對著聲源方向觀望,只見一股柴油燃燒的煙霧穿過密林由遠到近、由淡到濃,近了一看,原來那是一架手扶式拖拉機。我當時還沒有回過神來,就聽見那駕駛員高聲喊道:“奇卡!奇卡!”我定神一看,啊,原來是彭大林。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說:“真沒想到是你!”在那個年代,不要說開汽車,就是開手扶拖拉機,也已經是讓人羨慕的高貴職業了。能有這么一位開拖拉機的朋友,知青們都覺得我很拽。
1976年我當兵到云南后,和大林的聯系只有靠書信了。記得收到他的第一封信,我很吃驚,那手漂亮的鋼筆字,簡直就像字帖。看他的信,簡直就是一種享受。一晃四年過去,我退伍回到貴陽,大林也已分配到貴陽煙葉復烤廠當工人。從此,我們在一起聊天的時間多了。我也很喜歡書法,經常和他切磋技藝,讀帖、臨摹、創作、參展,成了我們的常規“節目”。我們浸泡在藝術的海洋里,相互學習、相互勉勵,一晃就是幾十年。而今大林已是我省小有名氣的書法家了,他既是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還是省黃果樹煙草集團書畫協會的副主席。
大林沒有進過專門的學校,也沒有名師指點,全憑刻苦和悟性自修。他早年從柳體入手,兼學漢碑、魏碑,而后他又學“二王”、米芾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隸書厚重中不失靈動,瀟灑中蘊含法度;行書結構嚴謹、筆法嫻熟、力透紙背,其作品在全國、省、市書法大賽中屢次獲獎。他擯棄不守傳統、徒有虛名、一味追求時髦、跟風等當今書壇不良風氣,他常說: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學問浩瀚無邊,“學然后而知不足”,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找出自己的差距,才可能把書法藝術發揚光大。“書法藝術不是花架子,不是雜耍,而是一門大學問,靠虛名和地位是學不來的。”
大林不僅書法寫得好,而且多才多藝,愛好廣泛,乒乓球、籃球、音樂等常與他為伴。讀中學時,他就是學校宣傳隊的一名二胡演奏員呢,《二泉映月》、《賽馬》等名曲經常飄蕩在校園上空。
大林還是一個有幾十年駕齡的汽車駕駛員,每逢我們下鄉采風、外出搞筆會,他就自告奮勇開車。一次,我們到空軍某基地搞筆會。我寫了幾幅字,在旁的一位朋友調侃道:“彭哥,你也來搞兩幅?”只見他熄掉煙頭,然后取筆展紙,一口氣寫了兩幅書法,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駕駛員能寫出這么好的字?太傳奇了吧……
而今,書壇風起云涌,市場意識不斷滲透,從事書法藝術的人們多有不安。而大林則不然,他經常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捐獻愛心,堅持數年春節期間免費為農民寫春聯,同事、朋友有求必應,樂在其中。常言道:“人品見書品,書品見人品。”大林能守住寂寞,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我為他慶幸。祝愿他在書法藝術上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