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里,家鄉的山山水水都是孩子的樂園。那穿林而下的縷縷陽光,山澗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鳥鳴,路邊沾滿露水的茵茵小草,散布在肥沃土地上的野花,連同一群頑皮的小伙伴在田野上無憂無慮地嬉戲玩耍,組合成生命中最純美的一幅畫面。
小時候記得每到春天,勤勞的家鄉父老便開始耕田整地,準備開始種植煙葉。等到煙苗長到半尺來高的時候,大家便開始在整好的地里種上一株株煙葉苗,只需在打好的煙壟上按照一定的行距種下煙苗。煙苗栽下了,便在春雨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夏天的時候,那遍野的煙葉,在陽光沐浴下,蓬蓬勃勃。寬大而深綠的葉子,映著陽光,泛起油油的光澤。看著讓人喜歡。葉子漸漸生長,變得豐盈。葉子顏色由綠色轉為黃綠色,葉脈變白,發亮,葉片下垂,自然彎曲,成弓形,葉邊下卷,看起來黃燦燦,亮堂堂。這種煙葉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紫老紅”。
據《永豐縣志》(清?康熙版)載:清順治年間(1644~1661),縣境南部廿四都關里吳家村和梅塢口農民開始在田里種植煙草,因煙葉曬后呈紫紅色,后名曰“紫老”。嘉慶年間(1796~1820)廣豐縣煙草生產大發展。廿四都不少茶莊經營者都把重點轉移到煙葉上。每個煙簍包裝上蓋有“石馬紫老”的大印,成為廣豐縣名牌產品的標志。《廣信府志》(清?同治版)記載:“煙本名淡芭菰(煙本名應為科依瓦),俗稱石馬,小溪,皆閩地,廣豐與浦城接壤,浦出名煙,而葉實有藉于豐,他邑亦間有之,無如豐盛”。“然亦其地土所宜,易而他種,所收恒不能以半”。光緒年間(1875~1908),縣境煙葉生產在全縣經濟比重中的地位極高。光緒三十年(1904)“煙葉一項,為土產大宗,向由江浙及本地商民采運各埠售銷,極為暢旺”。“各鄉所種煙葉,歲入值銀三四十萬兩”。三十四年(1908)“廣豐煙葉被省選定為良種”。據《江西年鑒》(民國版)載:“江西全省出產煙草者達數十縣,而產量最多者,當首推廣豐縣,年達六萬余擔”。
建國后,政府因地制宜地安排煙葉生產,將橫山、關里、枧底、少陽、沙田等鄉和嶺底部分行政村劃為紅煙產區,利用農田種植煙草。毛村、嵩峰、比古、桐畈、泉波、排山、五都、大石、霞峰、塘墀、城北等鄉鎮為黃煙產區,主要利用旱地種植煙草。但鑒于縣境人多田少等歷史因素,煙草種植面積一直受到限制,曬煙產量尚不及歷史的最高水平,僅保持了曬煙質量。直到改革開放后才有改觀, 而且在1986年2月全國出口煙葉基地會上,被定為全國出口煙生產基地之一。廣豐的“紫老”紅煙已形成廣豐種植業的特色產品,暢銷國內外。
上世紀90年代起,廣豐煙葉種植及出口量迅增,紫老紅煙一般每年出口量為150~200噸,其中1993年為245噸。全縣曬煙產量1994年為510噸,1999年470噸,2001年294噸。因各卷煙廠征收的煙葉基本上是烤煙,煙農逐步轉向生產卷煙原料,曬煙市場急劇萎縮,從2001年開始,紫老紅煙和曬煙種植面積大幅下降,到2005年,廣豐縣幾乎無人再種植紫老紅煙,紫老紅煙在境內幾乎絕跡。截至2010年,縣境內僅有少數農民種植曬煙,產量極小,一般留著自用,自產自銷。
現在,家鄉己不再有人種植“紫老紅”煙葉,每當在春天又到來的時候,總會遙遙地回想,回想起曾經漫山遍野的“紫老紅”……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