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產品和人一樣,不同的“水土”孕育出不同的農產品。比如,鹽堿地上不適合種糧食,卻可以種棉花;沙土地上不適合種水稻,卻盛產花生。即使是同一品種的農產品,不同區域的地理、氣候等環境的差異,直接影響其品質的形成。比如,福建安溪“鐵觀音”茶葉聞名遐邇,內安溪山區與外安溪地區相比生態條件就更好,內安溪高海拔、云霧多、日光漫射、紫外線強,所以生產的鐵觀音香氣要好得多;武夷山的巖茶地域性就更明顯,只有生產在武夷山的山峰峽谷地帶的茶才會具備花香濃郁的“巖韻”。類似可舉的例子,還有黃巖的蜜橘、萊陽的梨、煙臺的蘋果等等,其突出的品質都與生長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
可見,自然生態條件是孕育農產品特色品質的先決條件和重要因素。農業生產必須要從生態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好當地的自然條件,否則就會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的情況,這將是很大的浪費。
煙葉生產,同屬農業生產范疇,農產品地域性的特點,也是特色優質煙葉開發所遵循的基本思想。煙草種植的自然生態,包括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是煙葉風格特色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我們知道,世界著名的煙葉產區津巴布韋正是充分利用境內一些地區土壤沙粒含量高,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氣溫平穩、晝夜溫差大,降雨集中、水分利用率高等這些優越的生態條件而形成獨特煙葉品質。我國煙葉產區分布廣泛,遍布平原、丘陵和山區,從海拔幾十米到2000米均有煙草種植,煙區生態環境復雜多樣,主要煙區橫跨中溫帶到亞熱帶。因此,結合氣候、土壤等生態環境因素,充分發揮我國煙區生態環境多樣性優勢,科學確定煙葉生產區域的煙葉風格特色,深入研究特色優質煙葉的生態成因,充分挖掘不同特色風格的生產潛力,這是特色優質煙葉開發工作的題中應有之意。
近些年,我國煙葉生產發展迅速,但有些產區由于對該區域土壤、氣候等主要生態環境條件了解不夠,使得一些煙區生產區域定位、品質定位、合理布局煙葉生產等工作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有些烤煙品種被錯位地種植在許多產區,使這些產區煙葉應有的風格特色無法有效地彰顯??梢哉f,不在生態的基礎上從事煙葉生產,結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很難搞出特色優質煙葉來。
當然,生態是難以復制的,生態不可以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生態,充分利用生態。還以茶為例,有經驗的茶葉種植者在實踐中發現,鐵觀音種植的最佳位置是坐東朝西,因為露水久而日照長;還有一些種植者則采用“穴種”的方法,即在山林中單獨開辟茶園,保持周邊的原生面貌,茶樹處于半野生狀態,使茶樹與其他植物協調共生。在煙葉生產中,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煙葉產區開始結合本區域生態條件深入開發本土煙葉的特色風格。例如,針對不同的煙區氣象、植煙土壤養分等狀況,選擇最能彰顯特色風格的烤煙品種,制定不同煙葉生產技術方案。據了解,皖南煙葉特殊的焦甜香風格就是根據生態條件尤其是土壤類型(含沙狀況)而開發出來的。一些研究表明,河南煙葉主產區七八月份的光溫條件是濃香型煙葉形成的優勢生態因素,將煙葉成熟期與這段特殊時期的生態優勢結合在一起,煙葉的濃香型特色會更加突出;福建5月份的溫、光照條件可能是成就福建“清香型”特色優質煙葉的關鍵因子,而7月份太強的光照和太高的溫度不利于其煙葉風格的彰顯。
有人說,一泡好的鐵觀音,集中了“天、地、人、種”四大要素,以致產生無可名狀的“觀音韻”。對于特色優質煙葉開發來說,同樣需要這種“天時地利人和”,要選擇具有生態優勢的產區,充分利用好優勢產區的特色生態,堅持“良區、良種、良法”的原則,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對科學種植的進取之心,唯有此,我們才能開發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煙葉,這不僅是一方水土一方“煙”,而且是各方水土都能出“好煙”。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