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國人的表現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中國精神。
魯迅先生在總結中國的國民性的時候說: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魯迅生活的時代積貧積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魯迅煉就了手術刀一般的火眼金睛。其實在他之前,中國就已經是這樣了。我們讓時間回溯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的水師與英軍軍艦激戰,老百姓在岸上圍觀,當清軍的船只被擊沉時,觀眾居然歡聲雷動。英軍統帥巴夏禮在他的日記中記下了這一幕,他當時問買辦這是怎么回事,買辦給了一個經典的回答: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國家成為了以皇帝為核心的統治階級的私產,而且長期以來的愚民政策和忠君思想的禁錮培養出來的一批順民都是做慣了奴才的,至于是給誰做奴才,這又有什么區別。在這樣的體制之下,國家勢必是一盤散沙。在家之上,人們只知有君,而不知有國。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等人們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往往悔之晚矣。
正是有了魯迅這樣的志士仁人一代代的喚醒,國人的血性才真正地僨張起來,同仇敵愾。注意,我在這里用了喚醒一詞,這是因為它本來就在我們的基因里,只是因為長期生活在一個鐵屋子里,它睡得太死,以致于對于某些人來說,它死掉了。現在有一句話很響,“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它的出處是《漢書》,原話是這樣說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意思是說,對冒犯我強大漢朝的行為的人,即使再遙遠也要誅殺。漢朝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衛青、霍去病深入大漠兩千里驅策匈奴,聲振華夷。其實彼時的魯迅也沒有完全失去信心,他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一以貫之,浩然之氣延于今日,并從個人行為逐步形成為一個強大而自覺的群體。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14億中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攻堅克難,打響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有人響應號召居家隔離,有人逆行而上馳援湖北,有人堅守在基層抗疫一線,共同以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銅墻鐵壁,于今曙光初現,這就是中國精神的偉大勝利。人們驚訝地發現,身邊的那個普通人瞬間高大了起來,有了一張英雄的面孔,勇毅而堅定。其實,這種精神一直都深藏在我們體內,只是沒有機會煥發出來而已。中國人基因里的家國情懷很自然地就把家與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家是國的家,國是家的國”,孰大孰小,自有衡量和分寸。這就可以解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人的反應,每個人都認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而不再是“戲劇的看客”,最終匯成了一道集體英雄主義的主旋律。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