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編輯整理 完海村早已名聲在外,從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到令人稱羨的富裕村,整個過程用了不到3年。
位于云南省臨滄市博尚鎮的完海村,傣族、拉祜族、漢族混合居住,勐托河蜿蜒其間,將11個自然村連接到一起。
沿河行走,宛如進入十里畫廊,青山、綠水生機盎然。白墻灰瓦新磚房,各種新式民居坐落于山腰間,掩映在綠樹中。雖早已進入冬季,這里依然充滿著勃勃生機。
“現在日子好了,過去可不是這光景。”據完海村村委會主任楊正叢介紹,這個長期以來以烤煙種植為主要收入的小山村,受制于地形、氣候等因素,煙葉種植水平一直不高,絕大多數村民處于貧困狀態。
“我們也想種好煙,但實在是難。”楊正叢說,難處之一,就是那些零零散散的“巴掌田”。68歲的那皮山村小組村民王槐青說,他家9畝山地,卻分散在從梁子頭到大洼底的五六個地方,最小的一塊還不到一分,每到農忙時節,一家人趕著水牛跑上跑下,干活的時間都沒跑路的時間多。
更令村民們感到為難的是,臨滄旱雨季分明,栽煙時是旱季,煙葉旺長時又容易發生洪澇。由于完海村農田基礎設施落后,天氣稍有異常,就會嚴重影響到當地農作物收成。2010年之前該村人均年收入才1000多元。
怎樣改變村民們世世代代的貧困命運?幫他們實現走向富裕的夢想?
2010年年初,由臨滄市煙草專賣局(公司)主導的山區現代煙草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讓大山里的村民看到了希望。
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土地必須集中、平整。“土地整理”,在26部大型施工機械的轟鳴聲中展開了。勐托河畔沉睡千年的大山慢慢醒來,5200畝山地分成四個版塊進行整理——小田并大田,坡地變平地,又窄又彎的小田轉眼變成四方田……
土地變了樣,為烤煙規模化種植提供了先決條件。
地平了、連片了,“煙水配套”也及時跟進。示范區內,73條新建三面光溝渠,條條連通大田;22條機耕路貫穿田壩村落。灌樁、水窖、溝槽……四通八達的配套管網,猶如人的血脈,讓這片土地重新煥發了活力。
據統計,目前,臨滄市局(公司)已在示范區建設中投入4000多萬元。隨著項目的逐漸推進,2012年年底,一個“路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田成塊、地成方,山川秀美、村落有致”的山區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示范區儼然成型。
“這一切比做夢來得還快。”王槐青高興地說,土地整理后,他家的6塊小田變為兩塊大田。田地集中了,拖拉機派上了用場,去年他把養了好多年的老水牛也賣了。“整理后的土地,種啥都好,還方便輪作,煙葉質量也越來越高。”
“路寬了,運送農家肥、煙葉,再也不愁了!還有那些溝渠,20分鐘就能將水引進田,栽煙澆水不費力,旱澇保收。”鮮明對比讓白家寨村小組煙農李發存感慨不已。
李發存一家三口人,過去,忙前忙后、又苦又累,一年最多只能種3畝煙。項目區建成后,他家種煙面積一下擴到20畝。幾年下來,李發存蓋起了26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買了皮卡車、拖拉機,日子越過越帶勁兒。
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也讓完海村農業種植從傳統的農戶分散作業走向集約式的生產經營。現在,村民們在煙草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個綜合型的烤煙專業合作社,向煙農提供育苗、機耕、植保、烘烤等多項專業化服務,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不光這些,為了幫助村民們烤出好煙葉,臨滄市局(公司)還在村里建起了密集烤房,解決了村民們一直以來的烘烤老大難問題。
上蠻等村小組煙農唐禺瑞說,他們寨子有好幾戶人家在自家小烤房上吃過大虧。“用土烤房,火候一旦掌握不好,烤出來的煙葉就全廢了,又黑又碎,收入就打了水漂。”
依托于煙草部門新建的80座密集型臥式烤房,完海村成立了自己的烘烤專業隊。專業隊烤出來的煙質量好、成本低,深受村民們歡迎。
“項目區建成后,完海村一年一個大變樣,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楊正叢說,2014年,完海村戶均煙葉收入近3萬元,成為臨滄市種煙的典范村。現在,全村有大小汽車109部、拖拉機350部、微耕機856部,摩托車更是普及到家家戶戶。
完海,已經徹底告別了原來貧窮落后的舊模樣,走上了現代、富裕的小康之路。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