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抽旱煙的訣竅用在新聞工作上
2015年02月27日
來源:煙草在線據《貴州日報》編輯整理
作者:羅星漢
A+
A-
煙草在線據《貴州日報》編輯整理 近日下鄉調研,在鄉場上看到幾個老農一邊抽著旱煙一邊做著旱煙生意,前來購買旱煙的同志一邊討價還價,一邊也在測試旱煙的質量,于是,便出現了一派吞云吐霧、談笑風生的場面。筆者想了解鄉情,便向幾位賣旱煙的老農靠近,并與他們攀談起來。老農們很樂意交流,向我傳授了抽旱煙的口訣——一要裹得松,二要煙桿空,三要明火點,四要吧得兇。聯想到新聞工作,筆者認為這抽旱煙的訣竅可以借鑒。
?
一是裹得松。“裹得松”蘊含著三層意思,首先得“裹”,不裹不成煙,裹是前提、裹是基礎,這個程序必不可少,少了就不存在抽旱煙的概念了。如果將這層意思用在新聞工作上,我們可以理解為“管”,即對新聞工作首先要“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管是給新聞工作定規矩的前提,無論是國內國外,對新聞工作都有一定的規矩,有一定的約束。其次是松,松不是松散,而是恰到好處的將煙葉裹在一起,松而不散,緊而有度,這樣才能保持旱煙的通透性,便于燃燒。如果將這層意思用在新聞工作上,就是管理要把握好度,管得太松,就會出現一盤散沙,還可能出現其他問題;管得太緊,就會出現死氣沉沉,就會出現僵化、呆板的現象,就會將新聞寫成“八股文”,將記者變成“呆扳手”。再者“燃”,旱煙是用旱煙裹的,只不過用來裹的煙葉其葉片要求密度比其他煙葉要好些,韌性要強些,否則裹不住,也會漏風漏氣,更為關鍵的是,裹和被裹的煙葉能夠一起燃燒,從而達到了同頻共振的目的。如果將這層意思用在新聞工作上,可以理解為新聞工作管理者要懂得一些新聞常識,要掌握新聞工作的內在規律,不是內行也要抓緊時間變成內行,否則,就不會達到共同燃燒、同振共鳴的效果。
?
二是“煙桿空”。空就是通透的意思。抽旱煙有一個關鍵性的環節要注意,就是要時刻保持煙桿的通透性,否則,旱煙就不燃,抽起來就沒有味。在新聞工作中,這種通透性仍然十分重要。新聞記者是黨和群眾之間的橋梁,是傳聲筒,其作用與煙桿差不多,照樣需要時刻保持自身的通透性。對上,要了解黨的大政方針政策;對下,要了解社情民意。上面的政策出臺后,各地落實的情況,實踐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都應通過新聞的形式反映出來;基層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也需要向上及時反映,必要時還要想法引起上級關注,并促成舊的政策調整或新的政策產生。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把新聞做得有血有肉,才能讓領導和群眾看到新聞后,都能從中獲益。
?
三是明火點。任何事物,其發展軌跡受內因和外因的影響都非常大,內因很關鍵,但外因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抽旱煙時,如果沒有明火點,那么這旱煙是不會自燃的,不燃的旱煙,就不會抽出煙的味道,就不會給人以舒服的感覺,其旱煙應有的作用就沒有發揮出來。同樣的道理,新聞工作也需要“明火助燃”,單位的通訊員或媒體的記者選好后,隨之而來的規章制度和獎懲措施就應出臺,讓規章制度規范其行為,讓獎懲措施幫助其最大限度地“燃燒”,從而最終將新聞工作干得風起云涌。這樣,既可以推動工作,也可以讓戰斗在新聞工作一線的同志得到認可,得到鍛煉和提高。
?
四是吧得兇。當煙桿準備好了,而且弄通透了;當旱煙裹好了,而且點著火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讓旱煙燃得更旺一些,勁頭更足一些,要想達到這個效果,就需要抽煙的人吧得兇一些才行。這個過程如果用在新聞工作上,一是需要媒體人自己要主動作為,做到有為有位,把自己的新聞報道搞得有聲有色。二是需要各級各部門領導干部要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對新聞工作要時刻引導、提醒、鼓勵,把廣大媒體人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為黨的新聞事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