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人間五月天,求職高峰時。此際,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督促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正如參與制定《意見》的學者所說:“像是給學生的人生選擇‘自助餐’里增添了一道菜。”實際上,這不僅僅出于化解就業壓力的現實考量,更源于創新創業的時代要求。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何鼓勵創新創業一直是熱門話題,如何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顯得尤為迫切。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創業,是興旺發達的源泉。這兩年,有一種變化悄然發生。“公考熱”持續降溫,很多大學生不再渴望走進“保險箱”,不滿足于捧上“鐵飯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創新創業熱火,不少大學生不僅“隔岸觀火”且“下海撈魚”,諸如擺地攤、開網店、回鄉當農場主之類不再是新聞。這一方面折射大學生觀念的轉變,另一方面表明創新創業正成為時代潮流。
創新創業令人向往,但創新創業路上并非一帆風順,有成功典范,也有失利教訓。人民日報的調查顯示,盡管國家多次出臺政策鼓勵創業,但高校畢業生創業率一直在1%左右徘徊,成功率僅約10%;缺資金、缺經驗、缺機會,日益成為大學生創業的“攔路虎”。無論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有規律可循,都說明了這樣一個常識:創新創業,既需要個人修為,又要有相應的社會環境;既需要物質支撐,又需要思想土壤。
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體,“打鐵還得自身硬”。與過去相比,如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確實高了很多,認識也深刻了不少,但也有人一講創新創業就容易大腦升溫,總想“白手起家”。說句實在話,“市場有風險,創業須謹慎”,并非每個人都適合創新創業,鼓勵創新創業也不是要每個人都到商海里暢游一番。它首先要求大學生對自己有清醒認知、對人生有明確定位,不盲目不盲從。其次還要求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解決現實問題的本領。找準創業切入口、把握商機,應對市場挑戰、化解危機,不但需要見識、膽識,更需要知識、閱歷。兩手空空闖市場,就如同沒學會游泳就一猛子扎進海里,結果可想而知。
高校是創新創業的溫室,教育培養應當重能力。創新創業不斷升溫,很多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日益重視,但一個突出問題是,不少學校往往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近年出現大學生“求職難”與市場“技工荒”的矛盾即是例子;特別是,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晚、底子薄,資金投入不足、師資力量缺乏,導致一些機構淪為“花架子”。所以,有必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教學主渠道,改變以往的慣性思路,變知識灌輸為能力培養,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性、針對性、適用性,爭取讓大學生少走彎路、少交“學費”。眼下,有高校與企業深度對接,如邀請企業家與大學生面對面,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社會是創新創業的舞臺,扶上馬還要多送一程。創新創業是大勢所趨,社會對待大學生創新尤其是創業的態度已大為改觀,但一些投向失利者的苛責目光時有可見,一些事實性的歧視仍然存在。比如,從國家到地方出臺了不少貸款優惠政策,但銀行的門檻比想像的高得多;一些名校雖然與創業孵化機構近在咫尺,可入駐條件比想象的要苛刻,離大學生創業者期望的距離還比較遠。與此同時,一些行業的準入門檻過高,令有志創業的大學生不得其門。總之,在創新創業舞臺上,大學生還很稚嫩,地位相對弱勢,亟須更多扶助扶持。多給政策,多開綠燈,才能讓他們少碰壁、少“受傷”,否則,很可能扼殺創新創業的萌芽。
《意見》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條件,給大學生的“自助餐”添了飯加了菜。但創新創業是一個動態過程,《意見》從發布到落實同樣有很長路要走,有不少的坎要跨越。“菜”做得好不好、吃起來香不香,個人、高校、社會的努力,一個不能少,一項不能弱。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