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摘自煙花三悅公眾號 如果用銷量規模、產品結構、零售價格、市場狀態、社會庫存等指標加以判斷評價,煙確實越來越難賣——因為長期性的供大于求、供過于求,疊加上市場需求的減弱與低迷,煙不好賣不僅具有普遍性,或許也是予人的最強烈感受——除了指標進度一直“不好看”,幾乎再也找不到“一煙難求”之外,那種稍緊平衡帶來的信心與收放自如,似乎就像干凈的空氣一樣不復存在,霾難道不請自到?!
那種源于“煙不好賣”的焦慮與擔憂,因此而彌漫散發開來。
然而,在移動互聯網的那一頭,雖然一再加大專賣執法力度,但受限于違法成本低而執法難度大、成本高,網絡賣煙卻是雨后春筍般蔓延生長。如果不信,你不妨現在就用微信、微博搜一搜,看看網絡買煙有多方便,有多簡單,有多泛濫。
為什么網絡賣煙屢禁不止?或者說網絡賣煙如何吸引到那些精明而挑剔的買家?以筆者的觀察,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便宜。盡管便宜無好貨的道理都懂,但很多時候其實很難忍住低價的誘惑,剁手黨的購物欲毋庸置疑。
2.方便。和下樓出門、進店買煙的線下消費相比,網絡賣煙可以保證消費者足不出戶、手機一點就享受到上門服務,這和外賣吞噬方便面的市場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3.新鮮感。網絡賣煙絕大部分都是非渠道產品,不管是出口轉內銷,還是各種版本的外煙洋貨,這些比市面上隨時都見得到的大路貨要吸引人,大家很容易為好奇心買單。
當然,支撐網絡賣煙的內在邏輯遠不止于這三條,但通過這三條,卻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和認識“煙到底是越來越不好賣還是越來越不好買”這個看似滑稽卻又具有強烈現實性的問題——如果換一個角度,就是如何從“把煙賣給零售戶”切換到“幫助零售戶賣煙”、“服務消費者買煙”,而不再是簡單地把煙壓給零售戶,不再以產業鏈內的銷售替代最終的消費,最終是工商零真正共同面向消費者。因為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繼續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把煙賣給零售戶,增加了零售戶負擔,削弱了零售戶效益,不僅難以為繼,更是殺雞取卵。
那么,如果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煙到底是不是越來越“不好買”?!
第一個“不好買”是不方便。即便網絡賣煙有諸多一眼即穿的硬傷,但仍然比線下購買具備諸多優勢,如果再同其它成熟規范的網絡購買相比,日常的卷煙消費相對有更多不便,一是必須上門購買,二是支付方式單一,三是只能選擇自提,這相當于對消費者施行了卷煙購買的“雙規”,只能在規定地點、規定方式,這在一、二線大城市表現得更為突出(因為市政管理、商鋪人員成本等,大城市卷煙零售點的布局與覆蓋遠不如中小城市)。而且,這種購買方式的不方便,與移動互聯網條件下所形成的新的消費習慣更加的強烈而突兀,那種感覺如同卷煙購買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沿街叫賣。
第二個“不好買”是沒增值。因為卷煙購買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哪怕經常性購買的卷煙零售點,往往也是基于熟客效應的便利與信任,而煙草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又沒有直接打通,直接導致煙草的CRM長期處于很初級的程度,卷煙消費者很難享受到有效的增值服務,比如說積分管理基本上就只是“有”而已,這和大數據庫的時代背景顯然是有所脫節。至于說諸如產品測試、新品推薦這些常態的做法也很難真正到達目標群體。這里插個題外話,為什么說互聯網廣告實施調理的施行對煙草品牌反而是好事?因為沒有這樣的倒逼,煙草的互聯網營銷不過就是虛擬化的刷墻皮貼小廣告。
第三個“不好買”是維權難。盡管煙草制品算得上正品率最高的商品,也無法隔絕假煙的無孔不入,又因為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天然鴻溝,卷煙的可追溯性仍然處于較低的層次,消費者很難完成假煙的自我鑒別,即便買到了假煙也多半會選擇私了解決,甚至自認倒霉。以信息化手段,建立卷煙制品的質量追溯體系,以及零售戶的評價體系,做好這些,與其說是消費者的需求,不如講是煙草的責任與機會。
這三個“不好買”的背后,所隱含的是我們挖掘需求、刺激需求、制造需求的能力不足與投入不夠。這樣一來,消費者想買的買不到,或者能買的達不到他的期望,要么就被網絡賣煙所吸引,要么千方百計找稀奇貨,甚而絕離卷煙。這里面更深層次的背景是,在消費語境、消費條件、消費習慣都發生翻天巨變的時候,如果不能與時俱進,那就相當于把消費者自絕于門外,不要總是指望他們習慣我們,而是我們如何更好地服務他們。
所以,筆者堅持認為,雖然煙越來越難賣,其實也是煙越來越難買。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