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摘自湖南煙草 在云南騰沖中煙烤煙種植基地,一群少數名族姑娘小伙正在煙田快樂的勞作。中煙人給他們帶來了致富的收獲和喜悅。
“韭菜開花細絨絨,有心戀郎不怕窮,只要二人情意好,煙葉種植斷了窮”。走進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桑植縣,一首首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唱出了煙農對煙草公司、湖南中煙建設扶貧的感激之情。
1992年,現湖南中煙旗下長沙卷煙廠率先在桑植縣探索政府、商業、工業“三位一體”,共建原料基地的路子。19年時間,從桑植到龍山、瀏陽,再到省內外80個煙葉種植基地單元,從自發式探索到響應行業號召,領跑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湖南中煙始終以“工業反哺農業”為使命,關心、關注“三農”發展。修路修渠,捐資助學……手把手的指導,心比心的付出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科學發展的雨露惠澤廣袤鄉村。
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原料中心主任徐雙紅告訴我們:“公司建設原料基地,目的不僅是為品牌發展提供支撐,更要為現代農業建設探路,為煙區經濟社會發展助力。”
在田間地頭,在煙農培訓學校,中煙人用行動兌現著自己諾言。惠農的深情,如縷縷春風,吹丌了農民的微笑,也吹動了田野山鄉的美麗嬗變。
興煙之前,桑植縣官地坪鎮平頭界村村民居住的茅草屋
從煙草農業到現代煙草農業
優勢行業的率先變革
1998年,瀏陽市淳口鎮鴨頭村農民沈香安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種了3畝烤煙。
因為要照顧家中小孩,她沒有和同齡的鄉親一樣外出打工。這些年做刺繡幫補家用,從早到晚勞作也只能掙6元錢。看著有的鄉親種煙賺了錢,她有些心動,又有些顧慮。
沈香安告訴我們,瀏陽70年代就開始種煙,到80年代末已發展到10萬畝。那時,由于技術水平不高、配套設施落后,煙葉質量不過硬;煙農盲目生產讓瀏陽煙葉產業在90年代初幾乎“全軍覆沒”。不少煙農虧了帳,“談煙色變”。
1998年,長沙卷煙廠將瀏陽確立為緊密型原料生產基地,讓煙農們有了盼頭。當地生產設施落后,他們投入資金,修路修渠,改善種植條件;農民缺乏技術,他們派出專業隊伍,與當地技術員一道,手把手教農民種煙;湖南中煙、瀏陽市煙草公司、瀏陽市政府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兼顧“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指導農民按訂單生產,市場風險大大降低。
那一年,不少村民又找到了種煙的“感覺”。沈香安種的3畝煙,長勢不錯,掙了4800多元。她和鄉親們決定,繼續把煙種下去。
從3畝,到8畝,再到15畝;從自己種植到請人耕種,沈香安的煙越種越好,也越種越多。“當時,我們想要多種些,但種煙復雜,技術要求高,自己種忙不過來,請人種成本高,也難請到。”沈香安犯了難。
就在這時,煙草行業掀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行業變革,10萬箱以下小煙廠實行關、停、并、轉,10萬箱以上企業開展聯合重組。2006年11月,湖南中煙工業公司與所屬長沙卷煙廠、常德卷煙廠合并重組為一個企業法人,成立科技、營銷、原料三個中心,煙葉種植水平更高,助農發展意識更強。
隨著2007年行業吹響“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號角,湖南中煙按照“主動參與、深度介入”的原則,先后參與了云南保山、楚雄、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郴州、湘西、張家界等產區的現代煙草農業試點。他們和政府、煙草部門一道,不斷加強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信息化管理,重點探索以“專業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為主要形式的煙葉生產組織模式。
這是一次優勢行業對現代農業建設的率先探索,這是一次責任企業對“三農母親”的真情回報。
在云南、在貴州、在四川、在湖南湘西、張家界、瀏陽等地,包括沈香安在內的煙農朋友們切身感受到了現代煙草農業的魅力:
以瀏陽為例,5年來,煙草部門出資3.5億元,修繕硬化渠道1225公里、鋪筑機耕路169公里,興建現代化烤房7218座,育苗工廠15.4萬平方米,受益農田達20多萬畝;在“兩頭工廠化,中間專業化”原則下,當地建起了育苗工廠和烘烤工廠,工廠按照煙口十種植和烘烤標準進行生產,比以前煙農單打獨斗、按老法子種煙減少了人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質量,增加了效益。
“以前,我們都是土面育苗,每塊田里都要搭棚,很麻煩;土里病蟲害多,必須多噴藥,成本比較高。現在,都是在工廠統一搞漂浮育苗,不僅降低了人工操作成本、病害防治成本,一畝少了30來塊錢,而且時間減短了一個月。”沈香安說。
最讓村民們感到新鮮的,還是合作社這種新形式。瀏陽淳口鎮鴨頭村成立了金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將煙農組織起來,對煙田進行統一管理、分戶經營;社里成立了分級、烘烤、育苗、植保、機械等多個專業服務隊,對一些技術難度高、勞動強度大的環節開展服務。
“通過合作社,實現了分工協作,人盡其才,風險共擔,田間管理水平提高了,煙葉質量提升了。”村支書張晚槐告訴我們。現在,全村種煙農民幾乎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加入金葉合作社的有294戶,種煙800畝,畝均毛收入超過3000元。今年,沈香安一口氣種了26畝煙,收入比較可觀。
“有了現代煙草農業,我們種煙比種水稻還簡單,烤煙比烤紅薯還容易。”村民們動情地說:“感謝政府,感謝煙草,沒有他們,我們還在走以前的老路子。”
興煙之后,桑植縣官地坪鎮平頭界村煙農新居
從現代煙草農業到現代農業
“現代”理念的高效輻射
在湘鄂兩省交界處桑植縣,39個鄉鎮554個行政村的43萬農民,絕大部分生活在一萬多座崇山峻嶺間。“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惡劣自然條件成為制約桑植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因素。
2000年,湖南中煙長沙卷煙廠把桑植縣列為煙葉緊密型生產基地縣。10多年來,煙草部門共投入1.38億元開展煙葉基礎設施建設,惠及全縣22個鄉鎮156個村6萬農民。
路通了,渠清了,農民旱能灌,澇能排,機能耕,烤房和育苗大棚除了種煙外還能用于發展大棚蔬菜、蘑菇種植等副業,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條件不斷優化。
“現代煙草農業不僅帶來了煙葉種植水平的提升,更帶來整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不僅改善了種植環境,更重要的是轉變了農民的生產觀念。”桑植縣煙辦主任汪正鄂表示。
“公司+基地+合作社+農產”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兩頭工廠化,中間專業化”的管理理念,綠色、生態的種植理念,農產品的品牌培育理念……這些“現代化”理念,通過湖南中煙技術人員的培訓與指導,通過工業與農業的深度對接,逐漸在農村扎根,被當地農民接受、理解、學習、借鑒。
桑植縣白石鄉李坪村返鄉大學生呂紹祥,受到現代煙草農業的啟示,成立了永強蔬菜專業合作社。運用煙草部門、湖南中煙提供的配套設施和部分種植技術,他在白石鄉種植6000畝高山反季節蔬菜,又在汨湖國營農場種植1200余畝秋后延季蔬菜,帶動全縣2000農民發展蔬菜種植,煙農人均收入達2.5萬元,年銷售蔬菜1.8萬噸以上,年利潤達150萬元以上。
以前,農民種煙都是“栽下去,望天收”;現在,在湖南中煙和當地技術員的培訓、指導下,大家全部接受了科學種植的理念。在很多旱土作物的種植中,他們借用了煙葉的蓋膜技術,對早生快發、保溫保水效果很好;在空心菜、莧菜的種植中,推廣了煙葉的漂浮育苗技術,不僅運輸更方便,而且大大降低了病蟲害發生率。
“煙草有個理念非常好‘反哺煙農、煙區’,他們不是就煙草搞煙草,而是致力于整個‘三農’的發展。”汪正鄂感嘆。
現在,桑植縣政府和當地煙草部門、湖南中煙正在探索一條煙、菜、蓄綜合開發的路子。收煙以后,種上甘藍等蔬菜,菜成熟后,采摘一部分,另一部分留在地里,既改良了土壤,又讓種煙時施下的肥料得到充分利用,實現生態種植、綠色種植。
“浙江人生活節奏快,對脫水蔬菜需求大。我們種菜已經找到了浙江的市場。去年,農業局組織農民種菜,發了種子和肥料。很多農民的積極性還是調動不起來,種子沒拋到地里,肥料用到了其他作物種植上。”汪正鄂告訴我們,今年,農業局和煙草合作,搞綜合開發,利用了煙田、煙基、煙肥,又通過煙辦、煙葉基站和互助組的技術員把種菜的好處和技術灌輸給農民,一下子就被煙農接受。“今年脫水蔬菜產業發展得不錯,煙地蔬菜占了大頭,農業局統計蔬菜面積還要到我們煙辦問數據呢!”
“我們打算成立煙菜綜合開發技術培訓中心,由鄉鎮書記任中心主任,農業局、湖南中煙、煙草公司、煙辦和黨校共同參與。煙草技術員轉變角色,從單純的煙草變為農業產業技術員,下一步再變為產業經營者、新農村建設的引導者。利用煙草的產業組織發展大農業,讓新農村文化的火種手手相傳。”汪正鄂描繪起心中的藍圖,眼睛閃閃發亮。
瀏陽市沙市煙草站分級培訓現場
從現代農業到社會主義新農村
廣袤煙區的華麗蛻變
走進桑植縣官地坪鎮平頭界村, 田野里忙碌的煙農,村道上行駛的農用車,還有那一座座漂亮的磚瓦小樓,讓人感受到了新農村的魅力。嘹亮婉轉的山歌聲從山坳里飄蕩出來,家家產戶豐收的喜悅在歌聲放飛。
誰也難以相信,這就是以前在桑植遠近聞名的“光棍村”。這個座落在海拔1100米高山界上的村落,住著農民220人。因地處偏遠、山高地薄,長期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電,老百姓吃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