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一篇《如果在成都街頭遇見,不要的瓶子請你送給她》的文章刷遍了朋友圈。
主人公“口袋婆婆”蔣婆婆,照顧殘疾女兒50多年、將外孫撫養成人的故事,感動了全國網友。央視《新聞周刊》、《東方時空》,人民日報對“口袋婆婆”進行了跟進報道。
面對媒體和愛心人士,“口袋婆婆”念叨得最多的一個名字是“彈簧鍋”——那位多年如一日,幫扶和照顧她的志愿者。
直到2019年秋天,當丈夫和女兒都已去世,當“口袋婆婆”的故事熱度不在,“彈簧鍋”和他帶領的志愿者團隊,依然在默默地陪伴著這位老人。
(蒲斌和口袋婆婆在一起)
解惑:怎么才算一個快樂的人?
蒲斌,48歲,四川中煙成都卷煙廠的一名員工,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四川益路同行慈善服務中心副理事長,在公益之路上,他已經走了十多年。
(“彈簧鍋”蒲斌)
“快樂工作,快樂生活,是我們的企業文化之一。”
“但怎么樣才算快樂的生活?”十多年前,這是蒲斌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我不打麻將,不玩游戲,不釣魚,沒有什么業余愛好,我該干點什么呢?”
201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蒲斌通過網絡,加入了一個盲人救助的民間公益組織。
蒲斌負責幫助盲人們出門,“我在前面帶路,當他們的眼睛,他們的手搭在我肩膀上。”通過這只手,他感受到了受助者情緒的波動,“他們很快樂,忽然間,我也快樂起來了。”
“我意識到,這就是我快樂的源泉。”他說,“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公益,不光是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
他終于找到了打開“快樂生活”的鑰匙。
(蒲斌在工作崗位上)
結緣:口袋婆婆
“大約是2012年,我聽說了口袋婆婆的事。”蒲斌在春熙路到處打聽,詢問門衛、環衛工人,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了蔣婆婆的家。
這個“家”是工地旁的簡易房,不足20平米,四面透風,一下雨就要拿盆接著,口袋婆婆一家四口就住在這里,而一家人的生計,都靠蔣婆婆撿垃圾維持。
“那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幫助婆婆一家好好生活。”蒲斌將見聞發在志愿者QQ群、四川中煙工會群,大家紛紛為婆婆一家伸出援助之手。
“我們工會決定,要為婆婆改善居住條件。”隨后,廠里安排專業電工、維修工,幫婆婆完成房屋維修和電路改造、安裝了電視衛星接收器、捐贈了冰箱等家用電器。
(四川中煙志愿者幫扶“口袋婆婆”)
“廠里人和我見面打招呼,都是問,‘最近婆婆怎么樣了’?”
蒲斌說,“益路同行”有一萬多志愿者,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成都卷煙廠的員工。
“這些年來,我們每個月都會去蔣婆婆家幾次,給她帶點東西,陪她吃吃飯,她高興,我們也高興。”
(2017年“口袋婆婆”報道后,蒲斌幫助蔣婆婆搬到了新家)
路上:不只有口袋婆婆
幫助“口袋婆婆”,只是蒲斌公益路上的一小部分。
8小時外,蒲斌的工作更顯繁重。
近10年,由他牽頭組織、參與的長期公益項目多達十余個,“為流浪人群送冬衣”、“關愛抗戰老兵”、“關愛環衛工人”、“愛集市”、“關愛困境兒童”、“關愛孤寡老人”、“關愛福利院計劃”……
“估算了一下,受益人群至少有好幾千人。”蒲斌說。
(公益路上的蒲斌)
讓蒲斌高興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同事,成為了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并在其中找到了快樂。
“快樂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都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