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其形象可謂是家喻戶曉。他筆下的作品,從充滿童真回憶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到深刻剖析國民性的《孔乙己》《阿Q正傳》,都以獨特的文字力量,成為幾代人成長記憶里的文化印記。
而近日,紹興魯迅紀念館以魯迅夾煙形象為核心的網紅打卡點卻引發爭議,有市民以“可能誤導青少年吸煙”為由提出投訴,要求調整或移除該形象。
本文認為,魯迅夾煙的形象,從來不是“吸煙行為的宣傳”,而是特定歷史語境下文人精神的具象化?,F實生活中,遇到類似以上的這種訴求,遠超“煙草”本身。社會大眾對此的過度敏感,是群體文化認知符號過于簡化的心理折射。
一、他的“煙”早成了文化氣質的一部分
我們看一下魯迅先生的人生軌跡,他生于紹興,青年時期東渡日本留學,在探求救亡圖強的征途中,“棄醫從文”,以筆為刃,走上文化喚醒民眾的人生之路。他的形象早已超越個人,是“思想者”的象征符號。
而香煙,在這一符號體系中不是“負面元素”,是他創作生涯的“老伙伴”。不論是深夜寫作,還是與人交流,煙早已與魯迅的思考狀態深度綁定,成為其文化形象中有溫度的很真實的細節,成為他文化氣質的一部分。
若因 “夾煙” 便否定這一文化形象,本質上是剝離了歷史語境與精神內核,將復雜的文化符號簡化為單一的行為標簽。這種解讀,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魯迅以筆為刃的精神重量,更錯失了透過細節讀懂一個時代者的契機。
二、對名人符號的認知錯位
這次爭議的核心,看起來是控煙宣傳與名人形象的沖突,一方是站在“現實”的立場,擔心游客中的青少年將名人形象與“吸煙行為”直接劃等號;另一方則立足“文化真實”,認為應尊重歷史人物的立體性,避免文化符號的凈化式改造。
造成這種名人符號認知“緊張感”的根源,藏著人們對于文化現象的兩層理解。
一是如何去理解文化形象。青少年對“魯迅夾煙”的認知,若有正確引導,更可能指向“了解魯迅的創作背景”“理解特定歷史下的文人狀態”,而非“模仿吸煙”。將文化形象等同于“行為示范”,本質是對青少年判斷力的低估,也是對文化教育引導作用的忽視。
二是如何理解名人形象必須是“完美無缺”的。歷史從不是無菌室,名人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魯迅“吸煙思考”的煙火氣,恰恰讓他的形象更真實、更有感染力。若為了“符合當下標準”而剝離這些細節,魯迅的形象會淪為空洞的“符號標本”,失去文化本該有的厚度與溫度。
我們看到,紹興文旅未因投訴而輕易改動魯迅夾煙形象,這種“不盲從”的選擇,值得肯定。它背后是對“文化真實”的尊重,也是對“文旅傳播本質”的清醒認知。文旅打卡點是歷史與當下對話的窗口,讓“夾煙的魯迅”站在那里,不是倡導吸煙,而是呈現一個立體、真實的文化偶像。
讓魯迅夾煙的形象繼續,是讓每一個駐足的人不僅看到“煙”,更要看到煙背后那個歷史意義、人生意義,這才是文旅傳播最該抵達的深度。
原創聲明:本文系煙草在線用戶原創,所有觀點、分析及結論均代表作者個人立場,與本平臺及其他關聯機構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決策建議或專業指導。本平臺不對因依賴本文信息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責任。
版權聲明:未經作者書面明確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全文/部分轉載、摘編、復制、傳播或建立鏡像)使用本文內容。若需轉載或引用,請提前聯系煙小蜜客服(微信號tobacco_yczx)獲得許可,同時注明作者姓名及原文出處。違反上述聲明者,作者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