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掉先生的煙,滅不掉思想的光。
浙江紹興魯迅紀念館一面墻上畫著魯迅先生,手里夾著一支煙,竟被某游客指為“誤導青少年”,主張須將香煙改為拳頭,方顯正派。嗚呼,照此邏輯,歷史書上李白飲酒的插圖豈非要換成飲茶?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恐怕也要嫌他情緒消極,須得一一刪改,方能使青少年“積極向上”了。
這大約也算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投訴。但,向來如此,便對么?
魯迅先生一生煙不離手,手中有煙,猶如其筆如刀,刻畫人間百態。照片上常見他指間夾煙,眉宇間透著思索。他的文章,多半是在煙霧繚繞中寫就的。倘若沒了這支煙,恐怕《狂人日記》要少幾分犀利,《阿Q正傳》要減幾分辛辣。如今卻有人要將這煙換成拳頭,莫非是要先生改行做拳師不成?
說來也怪,現今有些人看不得一點“不良”,恨不得將全世界裹上棉花,使青少年不見一絲灰塵。然而現實世界何嘗不是煙塵彌漫?大街上煙店林立,電視劇里吞云吐霧,何以獨與一幅墻畫過不去?莫非以為改了這幅畫,便能改了天下吸煙的現狀?這倒令人想起掩耳盜鈴的故事了。
青少年是否吸煙,原不在于看見什么,而在于教育什么。家庭教育得當,縱使天天見煙畫,也未必就去吸煙;家教不嚴,即使將全世界煙畫都改為拳頭,恐怕也攔不住偷偷嘗試。將教育之責推給一幅畫,未免太瞧得起畫兒,太瞧不起教育了。
歷史人物之所以為歷史人物,正因其真實存在過,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局限。若將每個歷史人物都涂脂抹粉,打扮成道德完人,歷史豈不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青少年學習歷史,正是要了解真實的歷史,而非經過消毒處理的“無菌歷史”。
有些人總喜歡做思想的保姆,恨不能將青少年放在無菌箱中撫養。然而人終究要走進社會,見到各色人等,遇到各種誘惑。與其費盡心思遮掩現實,不如教會他們明辨是非。溫室里養不出參天大樹,無菌箱里養不出免疫力。
不要侮辱人們的智商,我們看很多世界名畫和雕塑,眾多脫得光光的女神男神,維娜斯和大衛們,因為殺戮而流血,還有搶劫和殺人,都誨淫誨盜?如果是這樣,這個世界的藝術品都應該被投訴了。正如魯迅先生在《而已集·小雜感》說的:“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歷史不是橡皮泥,任人捏扁搓圓。魯迅先生真正能影響到中國人的,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態度,而不是手中那根兒煙。若連這點真實都要抹去,我們還能給后代留下怎樣的歷史呢?莫非真要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
原創聲明:本文系煙草在線用戶原創,所有觀點、分析及結論均代表作者個人立場,與本平臺及其他關聯機構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決策建議或專業指導。本平臺不對因依賴本文信息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責任。
版權聲明:未經作者書面明確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全文/部分轉載、摘編、復制、傳播或建立鏡像)使用本文內容。若需轉載或引用,請提前聯系煙小蜜客服(微信號tobacco_yczx)獲得許可,同時注明作者姓名及原文出處。違反上述聲明者,作者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