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騙子時常有,節前特別多。這不,雙節還沒到,騙子又出新花樣了。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騙子行騙的案例,提醒大家警惕。
案例一:相信“鬼話”,老漢被“鬼”耍
9月6日,南召縣板山坪鎮的零售戶張老漢因相信“被鬼纏身”的謊言,被一女子騙走了3700元錢。
9月6日上午10時許,南召縣板山坪鎮居民張老漢正在自己的店鋪看電視,一名自稱收頭發、收舊手機的婦女來到他店鋪買水喝。喝完水后這名女子盯著張老漢的面部看了起來,然后故作驚訝地告訴張老漢:“你面有‘災星’,額上烏云蓋頂,可能有‘小鬼’附身,更不幸的是,這個‘小鬼’看上了你的兒子,這幾天要帶你兒子到陰間成親,要想保命必須將家里的全部錢財拿來做祭品?!?/p>
見張老漢將信將疑,這名女子拿出一張紙用剪刀剪成八卦圖,放在一個空碗里,然后向碗里倒了少許水,一個清晰的人形圖出現在紙上,女子說紙上的人形就是“小鬼”。張老漢這下全信了,立即拿出店中準備進貨的3700元錢貨款讓該女子幫忙驅災。女子非常神秘地禱告了一番后讓張老漢把錢放到枕頭下,要他下午一點以后將錢取出。
這名女子剛出門,張老漢的兒子就回家了。看到女子神情慌張,張老漢的兒子心中生疑。再看張老漢放在枕頭下的錢,已經被換成一疊報紙。父子倆一邊報警,一邊追趕,可這名女子跑到村口坐上同伙的摩托車后很快不見了蹤影。
案例二:“老朋友”也有靠不住的時候——一個電話,66萬元險打水漂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比欢袝r朋友也靠不住,新野縣的海某就是輕信老朋友一個電話,被騙走價值66萬元的財物,多虧新野警方全力偵破,破獲了這起詐騙案。昨日,記者獲悉,犯罪嫌疑人江某,已被新野檢察機關批準逮捕。
今年4月15日,在新野縣城經營名煙名酒生意的海某接到江蘇籍老朋友江某的電話。江某稱他在江蘇和北京兩地因為生意上的往來,需要120箱名酒,想讓海某訂單發貨。海某想著江某是老朋友,于是答應了。隨后,江某將白酒數量和種類及收貨地址以短信形式,發到了海某手機上。江某保證貨到付款。
海某經過計算,這筆生意價值66萬元,如果交易成功,自己能賺一筆錢。當天,海某就將價值66萬元的白酒,以托運方式發至北京、江蘇兩地,并給江某打電話說已發貨,讓收貨方注意查收。
自從發送這單白酒后,自以為撿到大便宜的海某幾乎天天查看銀行賬號。一天、兩天、一周過去了,卻不見對方付款。直到一個月后,他到物流公司查詢得知貨已準確發至對方,海某感到不對勁,再打江某手機,對方手機卻已經停機。一晃就是幾個月,8月27日,海某才到新野縣公安局報案,懷疑江某以詐騙方式,騙走自己120箱價值66萬元的白酒。
新野縣公安局刑警大隊聞訊后,首先圍繞白酒的去向展開偵破工作。8月底,辦案民警兵分兩路,一路民警在北京警方的配合下,很快找到了白酒的收貨人朱某。在民警調查時,朱某承認收到了從新野發給他的90箱白酒。然而,朱某卻稱,因江某欠其18萬元,今年上半年,朱某再向江某要欠款時,江某稱準備以白酒抵欠款,得到同意后沒多久,朱某就收到了從新野發給他的這批白酒。了解案情后,朱某將剩余白酒如數退還給了辦案民警。同樣,江某因欠江蘇籍的潘某5萬元錢,在得到同意以貨抵款后,潘某收到了30箱白酒。
9月1日,涉嫌詐騙的犯罪嫌疑人江某在江蘇江陰被警方抓獲。面對民警的審訊,江某供述了這起自導自演的詐騙案。目前,追回的部分白酒和現金也如數返還給海某。
案例三:店主輕信“承諾”萬余元沒了
兩枚印章,一個“省紀委”的工作證,就這樣,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無業人員吳某搖身變成了“紀檢干部”,而正在嫌開店辛苦,為找一份輕松的工作發愁的零售戶杜女士則認為找對了人,先后分3次給吳某12000元。9月10日,市公安局梅溪派出所將嫌疑人吳某抓獲。
今年8月初,零售戶杜女士在一次微信聊天時,認識了吳某。聊天中,吳某不僅顯得很有禮貌,且自稱是“省紀委”駐南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給杜女士留下了好感。之后的聊天中,杜女士將自己嫌開店賺錢辛苦,想找份穩定工作的想法告訴了吳某。對方當即回了電話,在電話里稱省委某部門的二級單位正在招聘一批有編制的工作人員,他手頭正好有兩個名額。以為工作有了眉目,杜女士按對方的要求,在一周時間里,分兩次給吳某銀行卡上存了2000元,作為活動經費。
8月22日,杜女士在市區車站路某小區門口第一次見到了“紀檢干部”。吳某先讓杜女士填寫了一份某事業單位的聘用合同,之后對杜女士說,工作基本上活動得差不多了,但還需要3萬元送禮,一個月后就可以上班。杜女士來到市區臥龍路一銀行,將卡上僅有的一萬元交給了吳某。然而,3天后,杜女士發現“紀檢干部”手機關機了,覺得情況不妙,杜女士報了案。
得知杜女士的遭遇后,梅溪派出所二大隊立即展開調查。通過調取監控錄像,辦案民警發現嫌疑人經常出現在市區車站南路某小區。9月10日晚8時許,當嫌疑人走到小區門口處時,4名便衣民警一擁而上,將嫌疑人抓獲。在嫌疑人租住的出租屋內,民警搜出了兩枚“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印章,寫有吳某的省紀委“紀檢六室”工作證一個和若干份聘用合同。
在派出所里,據嫌疑人吳某交代,他以前因為搶劫被判刑12年,2010年才出獄,吳某一直無業,居無定所。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了手機詐騙的細節,于是他花錢弄了一套假“省紀委”的工作證和印章。
“第一次行騙,沒想到她真上當了。”吳某這樣說。
三個案例,三種形式,不過,騙子的宗旨都是為了錢,中秋十一雙節臨近,正是銷售的旺季,騙子也蠢蠢欲動,挖空心思行騙。其實案例一中,這位女騙子的伎倆并不高,只是針對一些農村單獨看店的老年零售戶的迷信心理設置陷阱,拿家人的生命健康做威脅,以錢財做祭品破解災難為誘餌,再巧使掉包之計,讓老年人上當受騙。只要少一點迷信,多一點警惕,也就很難上當受騙。
案例二和案例三中,騙子是利用了人們的貪欲,設置陷阱,誘騙兩位零售戶上當受騙的。正如騙子吳某所說,“第一次行騙,沒想到她真上當了?!焙芏鄷r候,并不是騙子高明,是上當者缺乏警惕,筆者在此提醒廣大零售戶,切記,天上不會掉餡餅,要擦亮眼睛,看緊錢袋。用句老話,不見兔子不撒鷹,只要不把錢貨出手,也就很難被騙。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