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重慶晚報》報道 重慶種植煙草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宋以來,煙草在經濟作物種植中居前四位。明代主要種植區在巫山、秀山兩縣。清初,巴縣、江津、榮昌等縣開始栽種,至清代中后期,各州縣已普種煙草,其耕作粗放,多系農民自發零星種植。隨著城鎮煙民增多,清康熙年間萬縣、城口出現絲煙作坊。煙民吸煙的方式,為使用水煙袋、斗煙袋、旱煙桿,自裹煙絲。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英國英美煙草公司派員來渝推銷香煙,品牌為五支裝的“鯊船”、“稱人”牌,由華人買辦徐子泉任總經銷。重慶人深恐再遭洋人愚弄,重蹈吸鴉片之覆轍,大多不愿購買。為打開銷路,徐子泉雇用樂隊,以洋鼓洋號開道,在城內大街小巷宣傳,對在商店購買一種用品的顧客或戲院里購買一張戲票的觀眾,免費贈送一包香煙。他們甚至免費向各店鋪和行人贈送,歡迎試吸。漸漸有人接受,銷路慢慢打開。
1907年,重慶首開煙廠,用日本機器生產卷煙,銷路不旺。直至1922年,本埠市場一直被洋煙占據,間或有少量南洋兄弟煙廠的國貨。1928年,21軍財政處長甘績鏞和老板稅西恒合股,在市中區大溪溝開辦重慶大佛卷煙廠,生產“大佛”牌卷煙。1935年,蜀益煙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設蜀益煙廠,生產“金錢”、“主力艦”、“大鵬”等品牌。
抗戰爆發,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將漢口廠的部分設備和人員遷來重慶,在南岸彈子石征地建廠,取名重慶南洋煙廠,生產“花王”、“金斧”、“紅花”、“雙喜”、“黃金龍”等卷煙。1943年組成官商合辦的華福煙廠,生產“華福”、“三六”、“火炬”等牌號。因系全國經濟中心,此一時期重慶的機制、手工卷煙廠得到較迅速發展。據統計,1943年重慶有卷煙廠(坊)72個,為全國重要卷煙生產基地。
1952年,重慶市企業局將南洋、大漢、華福、大成、新國、南明等六個煙廠合并組成重慶煙草公司。“一五”期間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私營建華、同成煙廠合并到南洋煙廠,使之成為唯一廠家,1968年更名為國營重慶卷煙廠。
經過1958、1963、1974年幾次更新改造,到2003年,重組的重慶卷煙廠年產香煙80萬箱,此后逐年遞增。直轄后,萬州、涪陵、黔江地區煙廠并入,區縣小廠被關閉。
在煙民的記憶中,重慶眾多卷煙廠的老牌子數以百計,早年記得住的有“華福”、“金斧”、“南洋”、“八百壯士”、“火炬”、“盟友”等品牌。解放初記得住的有“雙喜”、“紅運來”、“金麥利”、“高射炮”、“大司令”、“天府”等品牌。1960~1970年代記得住的有“勁松”、“嘉陵江”、“迎春”、“金穗”、“重慶”、“經濟”等品牌。這些老品牌現已全部停產。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