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網易報道 18日,中國控制吸煙協會第十七屆全國控煙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國內外的近300名控煙專家、學者參會,分別就全球控煙進展、煙草稅收與煙草控制以及中國控煙履約進展等進行探討。會上,有專家指出,中國目前煙草稅仍偏低,建議下一輪調整中,在出廠環節可將從價稅統一為56%。(10月19日《北京青年報》)
曾有專家說,在高收入國家,如果國家把煙草產品的稅提高10%,通常消費就會下降4%。同時,上調煙草稅也是國外控煙的通行做法,此次國內煙草稅的再度調整,對于控煙來說確實屬于重大利好。然而,事實再次說明,稅負的調整對于控煙并沒有決定性作用。今年5月,煙草稅率調整后,煙價的上調對煙民的“震懾”實則并不明顯,“該抽還得抽”依然是一個共識。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中國控煙10年,但卷煙生產量增加了近50%,意味著控煙未能收到明顯成效。而在德國,10年間青少年吸煙人數下降了一半,從“歐洲青少年吸煙大國”下降為吸煙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其主要采取兩項措施,一是通過禁止播出煙草廣告、征煙草稅提高價格、在煙草產品上標上警示性標識等方式減少人們的煙草消費。其二是在公共場所禁煙,保護不吸煙者避免被動吸煙。如此看來,在公共場所禁煙成為最重要,也是最為有效的舉措之一。
通過其他國家的控煙經驗來看,控煙的成功取決于綜合措施的效果,特別是禁止公共場所吸煙的效力。相比較而言,國內在這方面卻處境尷尬,很多地方條例出臺之后,多年來“無一罰單出現”,各項禁令也因之成為擺設。與之相反的是,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利益考量之下,禁煙態度的曖昧與諱莫如深,以及在行為上的遮遮掩掩,比如“全面禁止煙草廣告”的難以到位,香煙警示標志的不醒目等等。
在其他更為有效的手段都塵封不用的尷尬下,提高稅率不過是對“煙草貢獻指數”的依賴,甚至成為助長煙草行業逆生長的動力。同時,在目前煙草行業本身低迷的情況下,加稅的成本因素完全有可能在長長的流通鏈條中被消化,對實際控煙的效力可能微乎其微。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