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工人日報》報道 “戒煙門診?早就關了!”記者近日來到四川省成都市首家開設戒煙門診的醫院——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發現盡管醫院大廳的科室分布指南上仍標示戒煙門診位于5樓,但門診室早已不見蹤跡。一名醫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戒煙門診患者寥寥,單獨設置科室浪費資源,已將其合并至呼吸科。
這并不是成都“消失”的第一家戒煙門診。2007年,國家疾控中心在全國范圍內選擇成都、北京、上海等6個城市試點戒煙門診,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率先在該市設立戒煙專職醫師、開設戒煙門診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亦緊隨其后單獨設立戒煙門診。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絕大多數戒煙門診都因門庭冷落而陷入名存實亡的尷尬境地。
“設立之初還有一些關注度,但也就維持了半年左右,后來幾乎一周才有一個來咨詢的人。”多位曾坐診戒煙門診的主任醫師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戒煙門診只在開診時維持了短暫的熱鬧,此后便再鮮有問津。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戒煙門診坐診醫師周黎強分析認為,盡管當前不少煙民已有戒煙意識,但他們的熱情非常短暫,甚至對藥物戒煙心存懷疑。
“藥物戒煙一個療程(3個月)6盒藥要花費2000多元,且這筆費用不在醫保報銷范圍內,戒煙者往往會因此而放棄治療。”周黎強說,雖說從長遠來看,戒煙治療遠遠少于吸煙的金錢投入,但很多人對吸煙危害的認知依舊不足,認為吸煙是一種行為習慣,花錢戒煙“太劃不來”,對藥物治療較為排斥。
2006年,我國政府簽署了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到2012年,衛生部公開發聲表示,將通過深化醫療改革助力控煙,其中最重要一項舉措即是把戒煙藥納入基本醫療服務范疇,但始終未得到落實。
記者了解到,戒煙門診遇冷是全國各地醫院面臨的共性尷尬。有控煙人士表示,這一現象背后凸顯的深層次難題,唯有從改變“大環境”入手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標本兼治。
該人士認為,當前“大環境”中最明顯的誘惑便是公共場合無處不在的吸煙行為,要扭轉這一局勢,首先需要培養煙癮者的自覺意識,其次煙草行業也應積極履行《煙草專賣法》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法定責任和義務,同時盡快落實控煙立法,通過明確的處罰措施對控煙問題實現源頭管控。“戒煙也好、控煙也罷,對于個人而言都是一項系統工程。有效的控煙行動,離不開公眾的普遍認可和支持”。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