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民在線公眾號報道 編者按:曾經,首都機場取締吸煙室一事激起千層浪,眾說紛紜。北京這種城市,按理說,凡事都是跟著國際潮流的步伐。可是,為何對待“控煙”一事,卻捊出了自己的思維邏輯?要知道,日本機場有吸煙室,香港機場有吸煙室,歐洲機場也有機場室,而美國機場沒有吸煙室。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發達國家都取締了機場吸煙室。凡事都該經過科學的論證,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強制。機場,只是公共場所的一種。除此之外的其他公共場所,如餐廳、車站、寫字樓是否也應該有吸煙室的存在呢?
隨著控煙的加劇,朋友圈勸戒喊禁的聲音四起,如《三手煙對健康的危害》、《是條漢子就戒煙吧》、《請您現在就戒煙,為了明天》等,也有朋友吐槽做志愿者時撿煙頭被燙到手、西安鐘樓一條路百分之八十的垃圾是煙頭等,一些媒體也有了現成題材,去調查哪些公共場所還在設吸煙室,大力宣傳北京市在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的舉措……作為煙民,頓覺壓力山大,但筆者還是要說,全面禁煙不如合理控煙,大型室內公共場所要設吸煙室,室外公共場所要設吸煙區。以下是提出這一觀點的六大理由。
1、只要不危害他人健康和消防安全,煙民就有吸煙的自由,在公共場所設吸煙室(區),雙方才能各安其事。當然,這也有個度,可能有人嗅覺靈敏,受不了別人身上的煙味,那可以保持距離,但這種厭惡構不成禁止吸煙的理由。至于有人拿煙民健康說事,那俺只能說,這是常識,不勞您操心,能戒當然好,但是否戒煙只能取決于煙民自己,不能用政策法規做強制要求。
2、公共場所是所有人的公共場所,既屬于煙民,也屬于非煙民,不能只聽取某一群體的聲音,只考慮某一群體的需求。對煙民來說,很多時候抽煙是剛性需求,是生理需求,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和上廁所是一個道理,你可以鄙視這種癖好,但在制定政策時卻不能無視。而且,兩類群體并無明確界限,非煙民無聊、傷心或喝酒時可能會點一根,而煙民多數時候也處在非煙民狀態(這和“殘障”是一種狀態而非群體標簽類似)。
3、公共政策出臺前應經充分討論,聽取各方意見,由政府或非煙民單方提出和通過的全面禁煙不具備正當性。很討厭有人拿這些規定說事,一些媒體也喜歡以此為標桿衡量一些場所有沒有做到位,卻不考慮這些規定本身有無問題。如果規定本身不合理,那肯定難以落實。想到前幾天去世的數學家納什,他以“納什均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納什均衡”說的就是要在博弈中考慮互動,考慮了才有可能雙贏,考慮不到很可能雙輸。目前的公共場所全面禁煙就是一個壞的“納什均衡”,形成煙民與非煙民雙輸的局面。
4、煙民的素質和公共政策是否友好、公共設施是否到位密切相關。很多人吐槽二手煙危害,抱怨煙民不顧他人感受,不否認有部分煙民素質不高,但這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完善公共設施、改良公共政策來解決,不難發現,只要像鄭州火車站那樣設個小小的吸煙室,在廁所和過道中抽煙的人數就會大大減少,就不需要像北京西站那樣要派專人盯守廁所,敲打廁門,非煙民(這其實也包括某一時刻不想吸煙的煙民)也可呼吸口新鮮空氣。吸煙室的重要性,對煙民來說堪比公共廁所,試想如果馬路上、公園里沒有公共廁所,那隨地大小便的人會不會增多?
5、煙民為中國稅收做出巨大貢獻,作為納稅人,理應享受到最起碼的針對性公共服務。多年來,煙草行業的利稅一直占到中國政府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十左右,每包煙的定價中有一多半是稅收,你可以詬病煙草經濟,但卻不能忽視煙民作為納稅人的所做的貢獻,設個吸煙室,幾乎不用什么成本,就可以讓中國煙民吸得“幸福而有尊嚴”,何樂而不為之?
6、好的公共生活要以權利為出發點,尊重每個個體的選擇,不能以個人喜惡為標準。煙民要尊重非煙民的感受,非煙民也要尊重煙民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制定分煙政策,而非禁煙政策。可我們現在,不光政策制定者有“家長制思維”,就連一些民眾也是如此,只要打著“這是為了你好、這是為了大家好”的名義,就可以站在道德高地替天行道,搞一刀切的“全面禁煙”。
中國有三億煙民,遺憾的是,因被污名已久,明確對全面禁煙說不、要求在公共場所設立吸煙室的煙民并不多。可如果自己不發聲,命運只會掌握在別人手中,不管在何處抽煙,手里的煙頭都可能隨時會被強行掐滅。如果有人當面這么做,煙民很可能會因此和對方干一架,所謂“人爭一口氣”,可如果這只手來自政府部門呢?
理想的煙民,不應只是被嗜好綁架,只能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偷偷吸上兩口,而是要有納稅人的意識,要有公民的擔當,勇于為自我的正當權益鼓與呼,努力爭取在陽光明媚、空氣流通的吸煙室(區)自由呼吸,同時承擔社會責任,不在人群密集處或密集空間中吸煙,也不亂丟煙頭,有意愿的還可倡導改變煙盒包裝、開發吸煙替代品等,以聲音和行動為群體正名,自由而負責。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