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新品開發就進入到一個新的活躍期。這個「活躍」,不是數量增多,而是質量提高、節奏加快、熱度提升和投入加大,一些新品確實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在差異化、特色化、年輕化等方面拿出了有說服力的東西,一些新品的狀態表現非常不錯,呈現出旺銷勢頭,對于疲軟的市場需求、客戶信心,形成了有益的激發。
解近渴,破遠憂。
對于這些新品以更大的投入,當然是值得的,但也不能只是把陽光和笑臉留給新品,因此就放松了對次新品的關注。
我們這里所討論的次新品,并非電商平臺上防不勝防的二手翻新貨,而是指上市一兩年、兩三年的產品。這些次新品,不再是完全意義上的新產品,但又沒有真正進入到穩定的成長階段。既面臨著新鮮感、好奇心的褪去,不再享受到新產品的關注度,又還沒有真正進入到穩定的成長階段,要沖上去還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而稍有松懈就會前功盡棄。
從狀態表現、市場潛力的角度,次新品可以分為真的很好、看似很好、看似不好和真的不好四種類型。
第一種和第四種,都很好理解。有些產品就是具備火起來、紅起來的潛質和勢能,從一開始就讓大家相信這產品能火、這事情能成。反過來,有些產品從定位、設計、風格和品質等方方面面有硬傷、先天不足,沒有做出特色、做出品質、做出優勢,除了依靠渠道力量完成上柜、實現銷量之外,就完完全全擺在柜臺上成為了零售客戶的沉沒成本。
不容易區分開來的,是第二種和第三種。有些產品上市以后銷量在持續增長,市場布局也很迅速,終端覆蓋不斷地提升,但支撐增長的基礎和動力主要來自于擴點擴面、鋪貨上柜,并沒有真正扎根下來、沉淀下來。有些產品上市之后,一開始看起來好像有些平淡,甚至于市場表現「低于預期」,但其實口碑評價很不錯,狀態勢頭也一直在往上走。
對于第一種和第四種情形,倒是很好辦?!刚娴暮芎谩棺罡纱?#xff0c;就是一個循序漸進、持續加力的過程,把基礎夯得更實一些,把狀態盯得更緊一些,把面向消費的動作做得更充分一些。「真的不好」也不麻煩,無非放棄幻想之后的正視現實、抓緊善后,相比于無所謂的放任自流、聽之任之,果斷點調整改造、優化完善或許更有助于品牌發展。
第二種和第三種,則要麻煩很多。首先需要判斷清楚到底屬于什么狀態,如果囿于品牌視角,只看銷售數據,很容易「想當然」和「自以為是」,不僅看不到潛在的風險和隱患,更容易盲目樂觀、麻痹大意,進而導致高開低走。反過來,「看似不好」既要解決坐標偏差,目標不能脫離市場實際,更要防止判斷失誤,避免貽誤戰機,又或者遇難則退、受阻就繞。
只有判斷清楚,才能有的放矢。
在競技體育領域,有一個二年級綜合癥的概念。什么意思呢?那些在升級到更高級別聯賽后,首個賽季表現出色,但第二個賽季表現明顯下滑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職業體育賽場,尤其是足球比賽中尤為常見。新升級的球隊在第一個賽季通常充滿朝氣和神秘感,表現突出,但一旦對手對他們的特點和戰術逐漸熟悉,第二個賽季就會遇到危機,導致成績下滑甚至降級。
在某種意義上,次新品往往就處在這個階段。
在我看來,難的不是從一到十,不是成百上千,甚至不是從零到一,而是從十到百。從零到一固然需要洞察力、想象力、創造力,還離不開運氣,但大家都其實面臨類似的挑戰,是一定程度的同一條起跑線,在從一到十期間,上上下下都有足夠的熱情和積極性,而到了成百上千階段,技術很成熟了,勢能也起來了,反而是從十到百這個環節,既容易跑偏出錯,又經常泄氣掉隊。
以這樣的標準,其實暴露出來品牌培育——不僅僅是態度上的偏差——兩個突出問題。眼高手低是一個問題,對于新產品培育,心氣很高,想法很多,但在執行的過程中相當一部分都沒有落地,到最后也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虎頭蛇尾是另外一個問題,上市三板斧很熱鬧,動靜很大,但來去一陣風,沒有后續的跟進,以及針對不同情況的不同應對。
對癥下藥地看,就是要保持足夠的熱情,用對待新品的熱情再做一遍。
一方面,要防范「二年級綜合癥」,突破新秀墻。在很大程度上,新品的生命力能不能長久,不完全取決于上市的熱度,傷仲永的故事并不少見。對于新品培育,「兩化」是生死攸關的兩個關鍵節點,一個是轉化,通過新品的新來吸引到路人甲、路人乙,形成有熱度的拉新轉化,另一個是固化,以新品自身的品質、特質將嘗試性消費固化下來,形成穩定的消費習慣。
進入到次新品階段,既不能放松轉化的力度,次新品相比于老產品也是新品,在不同時段、不同區域、不同消費者面前,更有可能是完全的新品狀態,這個時候尤其需要繼續拿出新品的狀態和熱情,不放松、不減弱消費拉新;也不要降低固化的強度,如果說轉化打開寬度,固化則是打通深度,只有固化下來的消費才是真正的消費群體,只有抓住了新品才活得下來。
另一方面,要提升市場熱度、保持投入強度,將次新品轉化為具有成長性、支撐性的增長點。相比于新品,次新品固然在新鮮感、吸引力有所不及,但實際上次新品已經度過了新生這個最危險的時候,更有基礎、有條件、有機會來建立更有力度、更可持續的增長,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時候,如果弱化培育次新品的力度和動作,本質上和猴子掰玉米沒有區別。
換一個角度來看,類似于肯德基、海底撈、瑞幸這樣的超大規模連鎖品牌,能夠持續地、頻繁地推出新口味、新產品,既是創新能力的支撐,更是供應鏈體系的保證,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更具決定性,培育次新品同樣是品牌體系能力的檢驗,在培育好次新品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構建品牌體系能力。在這個意義上,培育次新品就是標準的「結硬寨,打呆仗」,沒有技巧,全是耐性。
如果再考慮到更趨嚴格規范的新品上市管理,培育次新品應該上升到更高層面,而不僅僅只是常規的技術選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