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經濟,又稱「一個人的經濟」,最早是經濟學家麥卡錫2001年在《經濟學人》上首次提出的「單身女子經濟」概念———她們是廣告業、出版業、娛樂業和媒體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獨身而且收入不菲,更有花錢的激情和沖動,是最理想的顧客群體。
如今,這個群體早已脫離了單純女性的概念。
現今的單身族群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實力的中產階層。比起傳統觀念中「被動單身者」,思想觀念上的顛覆性變化是最為顯著的特征。單身經濟則是聚焦獨居群體的消費經濟形態,其核心特征表現為消費決策自主性強、品質要求高、情感附加值顯著。區別于傳統家庭消費,單身群體更傾向為「自我愉悅」、「未來投資」和「情感寄托」進行消費決策。
單身經濟不僅是消費市場的潮流亮點,更深刻映射著社會結構的變革。圍繞著「一人需求」這一核心,如春筍破土般催生出覆蓋生活全場景的豐富細分產業,匯聚成一個龐大的萬億級市場,且正持續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
目前,單身經濟已形成幾個主要的典型市場:在生活便利類領域,迷你家電、便利店、外賣服務等蓬勃發展,精準滿足單身人群對「小而精」生活的追求。情感陪伴類產業同樣異軍突起,寵物經濟蓬勃發展,寵物食品、醫療、用品等細分市場不斷拓展,而虛擬社交領域,游戲、直播、AI 聊天等成為情感寄托的重要出口。個性消費類產業則聚焦于滿足單身人士的個性化與私密體驗需求,一人食餐廳,單人火鍋店,個性化定制旅游。自我提升類產業更是契合單身人群「內外兼修」訴求,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市場火爆,健康管理服務,包括健身、營養咨詢等等。
單身經濟興起的背后,其實內置了一個容易被忽視而又不能忽視的跡象趨勢,盡管節禮、社交的場景和價值仍然很重要,但未來節禮、社交的空間和增長有限,而單身意味著自我滿足的有限,新消費場景和新消費習慣正在養成,需求更加細分化、碎片化的同時更加追求需求滿足的即時性。所以,真正需要重視的或許不只是單身經濟,而是其所映射的社會結構變革,以及消費趨勢變化。
比如:70后、80后可能更喜歡聚一聚,消費場景更集中且有一些固定的習慣套路,而90后、00后聚會的方式、聚會的場景和內容顯然是不一樣的。又比如:疫情之前和疫情之后,社交聚會的場景也有不小的區別和變化,戶外露營的興起。再比如:「一人需求」對商品數量、包裝形式有新的要求,更加碎片化、個性化而強調即時性。
在另外一個層面上,單身經濟的本質就是悅己消費,是從「我需要」到「我喜歡」的市場切換,這其中的關鍵:
一是產品體驗的升級。悅己消費的核心是以滿足個人情感需求、提升自我感受和生活品質為主要目的,它超越了傳統的「滿足基本需求」或者「炫耀性消費」,更加注重內在的愉悅感和自我認同。從卷煙消費的角度,一方面是「三感合一」的產品體驗,「我喜歡」的前提是「我感受到」不一樣的東西,包括包裝形式的調整與豐富;另一方面則是「三情通達」的品牌輸出,特別是在情緒價值、情感連接兩個維度,能夠與消費者建立起更深入的共鳴和更緊密的連接。
二是消費場景的重構。我們距離消費者遠嗎?反正不能說很近。一來因為不能網購配送,在便利性上天然的受到限制約束,無法同其它的消費方式、消費習慣同步匹配;二來距離新消費場景也有不小的距離,或者說還沒有很好地融入到新的消費場景當中,距離感帶來了與消費者之間的疏離感。單身經濟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以新供給樣式來跟進新消費場景,在保證供給豐富度、多樣化的基礎上,解決了需求滿足的滯后延遲。
說的是單身經濟、悅己消費,落腳點仍然是技術創新、品牌創新、市場創新。
抓住單身經濟的機會,關鍵要達到悅己消費「我喜歡」的標準——回歸產品本身與品牌的提升自我——也就是新、細和輕、快,新是用新技術、新產品、新風格創造新體驗、新價值、新鮮感,不斷給消費者以新的激發;細就是市場細分,有效滿足碎片化市場需求,填滿大品牌、大產品的市場空隙;輕就是讓品牌變輕,內部決策和流程的輕快,產品體驗的輕松以及品牌姿態的輕盈,就是要去油膩、不生硬,少一些爹味自嗨,多一些親近自然;快就是更快的市場效應、需求滿足,跟進新的消費習慣,解決服務的脫節與滯后。
最近學習了元氣森林的產品開發,很受啟發。
元氣森林在過去幾年,成功孵化了一個又一個爆品,如果只是一款爆品的成功,可以來自管理者的天賦,而持續不斷的爆品,則只能來自擁有不斷開發出爆品的組織能力,也就是一整套新品開發的管理體系。這套體系既包括了如何源源不斷捕捉到消費者的真需求,也包括了如何有效控制創新風險和提升創新成功概率。
之所以元氣森林總能率先觀察到變化,是因為組織里面有足夠多的對年輕人需求變化更敏銳的人。和傳統飲料公司注重行業經驗不同,元氣森林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更像是創業者、更少行業經驗的產品經理。他們本身生活狀態更接近用戶,也更有可能發現和識別用戶需求,更敏銳的把握年輕消費者的需求變化。這些產品經理,最不可替代的是洞察用戶、準確理解用戶需求的能力,而元氣森林給了他們一個更寬容、開放的產品創意評審,有更多機會落地自己的產品創意。
另一方面,對于創意評審和產品測試,元氣森林的管理者們也會更有敬畏心的謹慎給出否定的判斷,會把對產品的判斷,更多交給客觀的測試結果和流程,而非依賴自己的主觀判斷。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測試頻次、降低測試成本。并且在新品孵化的過程中,不斷汲取其中成功和失敗的投資經驗,從而提升新品的成功概率,這才有了元氣森林一個接一個的爆品。「假設自己不知道」,更謹慎的做出判斷,這是元氣森林對待新產品開發的態度,也是敬畏心的體現。
在某種意義上,建立真正意義的產品經理意識和產品經理機制,暢通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通道和連接,才能更好地服務需求、順應需求變化。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